导弹元勋王秉璋将军侧记
2007年09月26日 18:32南方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导弹] [科技]

“不带问题出厂,不带问题上天。”王秉璋为中国导弹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0年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确定了“以两弹(原子弹、导弹)为重点”的方针(不久又提出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会议期间,刘亚楼对王秉璋说:“上面要调你去搞导弹工作。”王秉璋一听急了,说:“我胜任不了这项工作。”刘亚楼说:“我顶不住哟,是中央定的,你自己找中央去吧!”王秉璋找到周恩来,说:“总理,我水平低,不懂导弹啊!”周恩来说:“你水平低,那你说,在我们老同志里面谁水平高,谁懂导弹?你推荐一个。”王秉璋摇头道:“我推荐不了。”周恩来说:“你推荐不了,那就由你干。”3月8日,周恩来任命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兼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研究院)院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王秉璋兼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4月14日,刘亚楼对五院领导班子说:“五院领导的分工,经过军委广州会议前后的酝酿,已经定下来了。聂总也于本月4日找我们党委的一些同志作了指示。我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空军,王秉璋同志主要精力放在五院。我不在时,由他拿总。”27日,五院党委向总政和国防科委呈报备案:“五院党委一致同意:刘亚楼同志为第一书记,王秉璋、刘有光、王诤三同志为书记。刘亚楼同志不在院时,由王秉璋同志执行第一书记职务,掌管全盘工作。”

1960年4月,王秉璋到五院上任,开始主持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在那个艰苦创业的火热年代,他与政委刘有光,副院长钱学森、王诤、刘秉彦等人密切配合,共同指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特殊战役。他们顶住了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和拿走技术资料的压力,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一系列重大成果。

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发射成功,这是仿制苏联P-2导弹的一种近程地地导弹。随后,我国导弹工业开始由仿制转入自行设计。1961年秋,王秉璋在陕西临潼主持起草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暂行条例》,这是中国航天领域的第一部法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始向正规化、科学化迈进。

1962年6月10日,刘亚楼辞去五院院长的兼职,周恩来任命王秉璋为五院院长。王秉璋在主持导弹研制工作期间,对科研生产体制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钱学森后来说:“把大规模作战那套办法,有效地用到科技工作中来,把成千上万的科技大军组织起来了。”这种改革为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在导弹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枚大长中国人志气的导弹在出厂时曾经有一个小插曲。导弹组装完毕后,工作人员发现少了一颗螺丝钉。王秉璋亲临现场,要求一定要找到那颗螺丝钉。现场没有找到,有人怀疑可能掉到弹体内了。王秉璋决定拆掉导弹。技术人员认为,这么大的导弹,少一颗小螺丝钉不会影响发射,如果分解再组装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会使军委批准的发射时间推迟好几个月。王秉璋力排众议,坚持要拆掉导弹。组装厂加班加点,用25天的时间拆掉了导弹,虽然没有找到螺丝钉,但却从弹体中发现了压垫板、铁丝、松香等杂物。王秉璋以此为戒,对工厂进行了整顿,并建立了十多项制度。导弹运到发射基地后,又发现新的问题,他坚持泄掉已经加注的燃料进行检查,因而使发射时间又推迟了几天。他这种“不带问题出厂,不带问题上天”的严格、认真的作风,保证了导弹的成功发射。

1964年11月,五院建制撤销,成立导弹工业部,即七机部(航天部的前身),王秉璋任第一任部长。1965年2月,领导原子能工业和核武器事业的中央专门委员会决定兼管导弹工业,王秉璋被增补为中央专门委员会委员。在王秉璋的主持下,制定了一个“八年四弹”的导弹工业发展规划,并获中央批准。1966年10月,“两弹结合”的核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12月26日,“东风三号”发射成功。1968年12月28日,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宣布:“国防科委新的党委书记……执行任务去了,他就是王秉璋同志。”王秉璋于当年10月就已经开始主持整个国防科研战线的工作。上任伊始,他就奔赴西北,成功组织指挥了第10次核试验。1970年1月,“东风四号”发射成功。1970年4月,以“东风四号”为基础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揭开了中国航天史的崭新一页。1971年9月,“东风五号”低弹道飞行实验成功。

在王秉璋主持导弹研制工作期间,中国地地导弹从“东风一号”短程导弹到“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接连发射成功,并成功研制了多种型号的地空导弹和海航导弹。

<<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