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东瀛:周恩来在日本京都的珍贵留影(图)
2007年04月11日 13:33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周恩来]

1919年4月5日,周恩来在“雨中二次游岚山”吟出《雨中岚山》之后,还相继吟出《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四次游圆山公园》等诗歌。其中《四次游圆山公园》写于4天以后,是时园中已是“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更何处寻那‘淡红娇嫩’的‘樱’”了;即将离开京都踏上归国旅程的周恩来,在“灯火熄,游人渐渐稀”时,不由轻声叹道:“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 想人世成败繁枯,都是客观的现象,/ 何曾开芳草春花,自然的美,无碍着的心。”从“我九天西京炎凉饱看”这句诗看,周恩来当是在那年4月1日到达京都的,两游岚山,四游圆山,利用“九天”时间,把“西京”内内外外的名胜古迹、奇山异景,及樱花开落的“炎凉”,都“饱看”了个够。他在京都留下的这些诗,是他“九天西京炎凉饱看”心情的真实写照和情感的自然流露。在写这些诗时,周恩来一反他以往擅长的古诗体写法,完全采用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的自由体写法,这无疑是他新诗创作的成功尝试。在此之前,他还从未这样开怀和外向地袒露过自己的复杂感情,这表明他当时已被京都的秀美山水所展现的“自然的美”完全陶醉了,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工作和所要走的革命道路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大概在写出《四次游圆山公园》之后,可能是1919年4月10日,周恩来就由京都转行神户,乘船赴大连,踏上了回国的旅程。他回到祖国不久,伟大的“五四”运动就在北京爆发了。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中,他成了天津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从此开始了自己极其壮烈的革命生涯。 

在1919年清明节前后,陪同周恩来两游岚山,四游圆山,“九天西京炎凉饱看”的,肯定是照片上与周恩来合影的这些新中学会会友。其中,与周恩来合影时一起坐在前排的4人,都是与周恩来关系比较密切的冀东人。

居中而坐的马洗凡是昌黎人。他出生在昌黎县城的一个官宦人家,其曾祖父马恩培曾在清朝光绪年间当过多年江安粮道和湖北按察使。马洗凡比周恩来年长得多,是个“老大哥”式的人物,与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有着一定的同窗之谊,到日本后又极热心新中学会的会务活动,与周恩来的关系相当密切。后来,他也离开了日本,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并和新中学会的另一主要创建人和领导者童冠贤在欧、美接受了英国学者拉斯基的政治学说,试图把新中学会改组成一个拉斯基式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1924年,他和童冠贤曾从德国寄回一个新中学会的会宪修正草案,提请国内会员在举行年会时讨论通过。

1926年,他和童冠贤在留学归国后都加入了国民党,并联合一部分人组织了一个“新中革命青年社”,号称“新新中学会”,实际是在国民党内部建立了一个新的派系。后来,他曾任河北省政府秘书长、南京市社会局局长等职,先后在南京和迁徙到重庆的中央大学工作,当选国民政府中央考试院法规委员会委员和国民参政会第三、四届参政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由重庆回到南京之后不久病逝。在参政会上,他与周恩来久别重逢,周恩来曾几次勉励他秉承当年新中学会的宗旨,为建立新中国贡献力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