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眷村小品
 

【凤凰文化】邓丽君的歌声已成一代国人的集体记忆,林青霞的男装也几乎是一个时代的标签,凤凰卫视的招牌主播吴小莉和胡一虎,台湾电影的双雄杨德昌和侯孝贤,还有任贤齐、胡茵梦、朱天文、朱天心……你知道吗?在这个长长的名单后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眷村。
  两岸直航,当首批大陆客走下飞机的时候,不该忘记,五十年前早有一批大陆人踏上异乡台湾的土地。如果说老兵、外省仔、离乡的宿命是眷村第一代的标志,第二代眷村人则因生活艰苦的童年集体记忆,造就了强烈凝聚力和认同感。眷村和这些眷村子弟们,彻底丰富并改变了台湾。
  不了解眷村,你就无法真正了解台湾的前世今生,无法了解,它曾经何以那样,现在又何以这样。   

  眷村来了

眷村:见证台湾50年

    1949年,100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家属带着不同的乡音、记忆和创伤,仓皇渡海跑到台湾。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这给台湾社会50多年的发展带来了多么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不了解眷村,就难以了解台湾的今天。
    宋楚瑜当时住在士林眷村,童年生活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除了蹲在地上打纸牌、玩弹珠外,就是到地里挖番薯。邓丽君、杨德昌、林青霞和任贤齐等都在眷村生活过。邓丽君父亲在军中工作,刚到台湾时随着部队到处迁移,后来搬到屏东眷村,邓丽君就是在那里度过童年时光的。任贤齐几年前还创作了一首《老张的歌》,献给父亲和台湾老兵们。[详细]



台北眷村老菜馆期待大陆客

    大陆游客观光团即将于七月赴台,台北各行业积极“热身”。台北地标“一〇一”大楼脚下,保存有台北地区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自大陆山东迁台的眷村人开设“南村小吃店”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期待大陆观光客亲临品尝“半台湾、半大陆的眷村风味菜”。[详细]



揭秘台军雷虎小组:远东首支特技飞行队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空军雷虎小组由领队黄耀鼎中校率组员29日在台南大学参加“凌云御风雷虎情”文史资料搜集发表会,并亲自上台介绍雷虎飞行特技变化技巧。黄耀鼎说,这是第一次对外公开特技操演内容、项目与录像实况。
    “老雷虎”一直都是眷村里的神秘英雄,雷虎传奇不但是空军重要历史,也是水交社眷村文化重要在地生活记忆。”[详细]



赖声川、王伟忠合作舞台剧,文化纪录眷村精神

    赖声川和王伟忠,这两个在台湾名气响亮的创意人将首次携手合作,他们将以不同于以往眷村剧的创作概念与表现手法,推出舞台剧《宝岛一村》。从文化纪录的价值来看,眷村亦是绝对特殊的居住区域、生活型态与群聚文化。
    《宝岛一村》的故事发源地,正是王伟忠成长的嘉义眷村。由于眷村不断拆迁改建,为了实时保留历史,王伟忠近年来全力投入,制作纪录片、写书,亦与好友赖声川擦撞出合作舞台剧的火花。”[详细]

眷 村

    1949年,国民政府於国共内战中失利,军队撤到台湾。政府将大量军眷临时安置在由日本人手中接收的宿舍、空屋、学校、营舍中。

竹篱笆

    眷村以土木瓦盖顶、竹筛糊泥为壁,形成以“竹篱笆”为建材之居住环境。另一层意义上,眷村人来自大陆各省,语言、习惯、伦理概念、家族意识都有别于村外的社会。久之,“竹篱笆”成为一种无形的隔绝篱笆,也用来形容眷村人的封闭。

铁 票

    在政治上,在以国民党党部发展出的黄复兴党部的影响下,眷村实有支持泛蓝军、支持候选人为外省族群、反对泛绿政权的族群动员及族群投票行为,因此称为“铁票部队”。


  眷村第一代:离散他乡的老兵们
台湾眷村第一代1

被迫迁徙离乡的宿命感

十年征战后,老兵们发现已回不了家。随着撤退部队上了运兵船,他们从此和家人,和自己前半生的一切关联,被台湾海峡切断。而曾经在码头上欢迎他们的台湾居民,看惯了呢服马靴的日本皇军,对这些装备陈旧,两眼迷茫的军队,难掩失望之情。

台湾眷村第一代2

放下枪杆,过起了百姓的生活

随着时代及岁月的转变,第一代眷村人虽然心里还有一点反共复国回家乡的盼望,但为了生活,他们陆续开起面点、卖着烧饼油条,扮演起放下枪杆后的台湾百姓角色。

台湾眷村第一代3

虚构的家乡

面对竹篱笆外的都市化及经济发展,眷村第一代只能以虚构的家乡来填补孩子们心中的形象。他们总习惯于把逃难史以及故乡生活的种种,编做故事以飨儿女。出于一种复杂的心情,以及经过十数年反复说明的膨胀,每个父家母家都曾经是大地主或大财主,都曾经拥有过十来个老妈子、一排勤务兵以及半打司机……

台湾眷村第一代4

终老异乡的客寓情结

眷村第一代怀揣“反共复国回家乡”的期盼,对于所生存的土地台湾却着墨不深。他们可以侃侃而谈大陆家乡的历史和地理,却不知淡水河的长度、曾文水库的集水量。不少人在离世前还坚持一辈子的使命感,和回家乡的梦想。

台湾眷村雷虎小组
雷虎小组成员合影

  傍晚,我们驱车路过退役老兵聚居的大陈二村。说实在话,这才是我这样的大陆来客最感兴趣的地方。……据他说,1950年,他们那个军的军长听错电话,要他们后撤,却听成要他们前进,于是孤军深入到了一座山上扎营,被联合国军重重包围,连吃的东西也没了。美国军队用台湾人喊话,告诉他们如何投降,例如把枪举起来,向右边走出去,等等。这支志愿军部队就集体被俘了。[详细]


  水交社由于历史悠久,最为人称道的是空军"雷虎"飞行特技小组。开始成立时,成员几乎都是住在水交社。"雷虎小组"第一任组长罗化平、梁榕等领队曾经都是水交社风云人物。郭汝霖、袁行远等几位将军,严长寿、归亚蕾(张梦魁之妻)都是水交社知名的名人,透过老照片的探索,均被完整地纪录下来。[详细]


  眷村老兵,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完全隔离在台湾纷纷扰扰的政治之外。但每个人的故事都包含着半个世纪的相隔和无奈。一瓶酱油的背后,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乡愁,是“归来寻旧蹊,父母皆不在”的分离之痛。[详细]

  眷村第二代:艺人、军人、黑帮和知识分子的集体记忆
台湾眷村第二代1

没有亲戚,却有很多邻居

眷村第二代在没有亲戚却有很多邻居的环境下生长,并由邻居身上发展对亲人的认知。清明节的时候,他们无坟可上……原来,没有亲人死去的土地,是无法叫做家乡的。

台湾眷村第二代2

很小,他们就像活在国外

他们的父母一口乡音,他们关起门来和父母以籍贯上的语言对话;出得家门,在巷弄学校里和邻居孩子们讲各地方言。出得村门,他们讲国语客语或台语。很小,他们就像活在国外。

台湾眷村第二代3

一个碎裂的回忆和身世

属于眷村人的一切,被战乱硬生生切成片断。第一代对家乡的回忆,第二代对长辈们口中的国与家以及接触到的台湾社会,都成了一个个拼凑画面。
“你们的父亲是时代的遗腹子,你们算是偏房所生。你们的故事开始于出生前,连同大难不死的父亲,分别遗弃在码头和对岸的码头。”(张启疆《君自他乡来》)

台湾眷村第二代4

率直、冲动、重感情、好逞强的个性

眷村的军队精神集体化和制度化了村内子弟的思维。忠党爱国的家教,江湖义气的友谊,外加派系伦理的村教,培养出他们率直、冲动、重感情、好逞强的个性。
小时候分成两大国玩武侠杀刀,长大后勇于聚党斗狠,抢夺地盘,这都来自眷村的特殊氛围。

台湾眷村子弟
他们从眷村走出来
台湾眷村-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在荒凉孤岛中央,找不到认同感和自我定位,他们拉帮结派,打架滋事,恋爱争风,以一种绝决暴烈的姿态向艰难苦涩的青春危险期宣战,眷村是少年人的江湖,江湖的规则与残酷赫然展现在炫目阳光和鲜烈草木之下,相遇然后相忘。大多数人在长成之后,进入体制内的生活,自觉选择遗忘。而有人没有忘却,为了纪念这段被忘却的记忆,他用摄像机将时光倒回,定格于胶片,为一代人的青春祭奠。他是曾经的眷村男孩杨德昌,他书写的这部成长史叫做《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详细]


  很多眷村孩子是在屋顶上长大的,喜欢爬梯子登高,那是一种心情吧,我家在山坡上,座东朝西,我就常这样看着阳光。大陆导演姜文电影喜欢用“阳光”两字,我就是喜欢阳光。
    眷村小孩只认得村子,眷村外的世界都不熟悉,第一次到台北,看到中山北路那么多的汽车,我以为是到“国外”了。[详细]


  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于2003年撰写的《生前遗嘱》: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是出家人对人生的看法,其实我也是恍恍惚惚地生,恍恍惚惚地死,不过我要生得光明磊落,死得无声无息……我的骨灰坛,生前已买好,两旁的对联:生前为善不求报;死后但求子孙贤。尔等切勿辜负我的厚望。人生不过匆匆一场,夫儿女都是前世因缘,此生缘已了,一眼万缘空。你们不必为我死去悲伤,我也不必为你们牵挂,该去的就让他们去吧。何况我已走完这无怨无悔的一生,应该含笑而去…… [详细]


  眷村长大的孩子,在父母思乡的情绪中长大,听熟了村口老兵讲的故事,比村外的孩子多了沧桑意识,自一九七○年代初期,有才华的第二代开始写眷村文学作品,如孙玮芒、朱天文、朱天心、萧飒、苦苓、苏伟贞、袁琼琼、张大春等,至今他们多已成文坛主力。
写的起点虽是上一代的悲欢离合,其实多是成长的故事。眷村艰苦的生活中,他们有亲情、友情、读书,理想的追寻,饮食文化的趣味……甚至到了後来,也有了可去祭拜的祖父母和父母的坟墓。如今户口不再标明祖籍,不需半世纪,他们的後代就是“正港”的台湾人了。[详细]


  据统计,台湾现存大型有组织帮派几乎都与眷村有关,最有名的如“竹联帮”、“四海帮”等都是从眷村发展起来的。吕代豪出生台湾“眷村”,他从小就喜欢打架斗殴,多次被学校开除,高中没毕业就加入了台湾的黑社会组织。而如今,他却先后在台湾和美国获得了教育学和神学两个博士学位,现在则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班攻读他的第三个博士学位。[详细]

 
  眷村背后的“省籍”问题
台湾眷村背后的省籍问题

  1950年代因国共内战迁台的眷村人民,一般都有效忠“中华民国”、反对“建立台湾独立国家”的想法,认为台湾是短暂居住地。另一方面,因眷村居民无偿居住眷村的优惠等措施及“228事件”的发生,让部分鹤佬人对眷村居民怀有省籍情结、少数甚至产生仇视。近年来的省籍隔阂已经减少很多、“反攻”甚至“反共”等观念也淡化,但投票行为、中国认同与对台湾新“独立国家”的认同仍是眷村新移民与旧有住民关系紧张的主要来源。[详细]


  从严格的民族划分来讲,台湾现在大部分常住人口分为汉族和原住民(原住民就是大陆习惯上所说的高山族)。然而,按照目前台湾社会的习惯,汉族人又被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其中闽南人和客家人是指1945年台湾光复之前就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两个族群,又称之为“本省人”,外省人是指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从大陆迁居到台湾的大陆各地人士,包括他们自己和后代。如今,台湾如果有族群问题,主要不是指汉族和高山族之间的民族问题,而是指本省人(主要是占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闽南人)同外省人之间的“省籍问题”。[详细]

  眷村生活印象馆
台湾眷村生活印象馆1
 
台湾眷村生活印象馆2
 
台湾眷村生活印象馆3
 
台湾眷村生活印象馆4

挂弹架:
原是在飞机上装炸弹的铝架,经过眷村居民废物利用的克难精神,做成椅子,可说是物尽其用。

 

 

旗袍:
绣花旗袍,当时舍不得穿,现已穿不下,只能做为纪念。
 

尿壶:
早期眷村普遍没有私人厕所,都是使用公共厕所,这是眷村居民共同的集体经验,此尿壶是男性专用的,材料是铁皮。
 

面粉袋:
此面粉是由联合国捐赠,上有“世界粮食方案”字样,当面粉吃完了,剩下的袋子还能利用做成衣服,妇女们裁制的“中美合作”内裤,令许多人印象深刻。

  眷村大事
台湾眷村大事1
台北“101”大楼脚下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
台湾眷村大事2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对台湾长达51年的殖民统治。10月8日,第一批国民党军队从淡水登陆台湾,之后陆续有宪兵、警察、警备司令部、行政官员抵台。

【1947年】
为了安置随同部队来到台湾的眷属,因此有了眷村的出现。

【1948年】
国共内战战况越来越激烈,撤退抵台的军队及眷属也增多了,因此在各地的眷村逐渐增加。为联勤总部第四十四兵工厂所盖的眷村,叫做四四南村,它是台北市的第一个眷村。

【1949年】
国民党内战失利,国民党政府带领60万部队撤退到台湾,绝大多数的眷属只能暂时借住在学校、戏院、寺庙、仓库或是防空洞内,也有部分是自行找建材搭盖临时性的房舍栖身。为安定军心,成立了军眷管理处来处理眷属安置的问题。

【1950年】
眷村的数量快速增加,各部队忙着找地并出人力协助,以最克难的方式盖房子,用竹子、泥巴、稻壳做为材料。户与户之间紧邻而居,完全没有间隔,排与排之间的房子也只是狭小巷弄隔开。有些眷村四周用竹篱笆围起来,因此“竹篱笆”成为眷村的代名词。

【1956年】
宋美龄向工商业界、华侨募款来兴建军眷住宅,陆续完成多批眷舍。根据本年度的户口普查资料,外省籍人口高达121万人,其中20岁到40岁的青壮年人口将近一半。

【1971年】
50年代左右建造的竹篱笆眷村已有20年的屋龄,历经多次台风已残破不堪,因此原地重建或迁建的比例增多,经费来源部分是军方拨专款补助,部分是自行筹款。新盖的眷村,以RC结构的建筑取代了原先的克难小屋,居家品质获得很大改善。

【1981年】
眷村改建的脚步加快了,与以往眷舍不是平房就是两层楼有所不同的是,十层以上的眷村相继出现,“竹篱笆眷村”正式走入历史。

【1998年】
台北市政府提议,健眷村博物馆,将台北市的第一个眷村——四四南村保留起来,做为历史的见证。

【1999年】
5月4日,四四南村的全体住户全数迁出,保留了其中0.5公顷做为眷村文化保留区,其余都拆除。

台湾眷村大事3
 
台湾眷村大事4
 
台湾眷村大事5
 
台湾眷村大事6
 
台湾眷村大事7

策划:彭婷 丛治辰 邓东升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