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台湾音乐的石器时代
2008年07月12日 13:14三联生活周刊 】 【打印

那刚好是台湾经济起飞的年代,研究历史的人把1966年作为台湾社会的转型期。那时台湾地区工业产品出口超过农产品出口,至1981年,随着台湾地区跃入“亚洲四小龙”行列,邓丽君的歌也随台湾文化工业升级运动,输出至全球每一个有华人的角落。在梁文道的记忆里,“那时刚好音乐的软体介质由唱片变成了卡带,翻录容易了,邓丽君的歌成了华语圈对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

“起飞期后,大众生活安乐起来,开始厌倦哀伤的日本哭调闽南语歌,喜乐的国语民歌小调和国语流行歌曲成为新宠。邓丽君父母是大陆移民,长在上万户南腔北调的国民党老兵聚居的眷村,这些正是拿手好戏。”忆起经济起飞期的台湾唱片业,庄奴称其为“石器时代”,“刀耕火种也生机勃勃”。生在北平的庄奴,写了邓丽君一生70%的歌词。在这位83岁老人的记忆里,1949年他来台湾时,文化界完全是“洪荒时代”:“长达50年的日本统治不允许台湾有大学,台湾唱片业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日本投资的哥伦比亚、胜利唱片,早年台湾只有日调改编的闽南语歌。国民党赴台后,来自上海和香港的海港派国语歌涌入,后来苏小明在大陆唱红的《绿岛小夜曲》是台湾1954年正式灌录的第一首国语歌,由香港人创作。台湾本地国语歌创作力量此后开始成长。台视电视剧让国语主题曲与插曲的创作需求加大,台湾第一家电视台主办周末的‘群星会’给了唱片公司捧星的机会,台湾的唱片业于此时开始拓展国语歌市场。”1969年,台湾第二家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开播,首部国语连续剧《晶晶》,就找上邓丽君唱主题曲。这首主题曲一夜间红透半边天,终于让录了几张唱片的她有了自己的成名曲。

“邓丽君一红,台湾国语歌就成了台湾乐坛的主流。唱片公司开始给国语歌投钱。那时候我们有一个Group,人人都知道庄奴、汤尼、左宏元是邓丽君的铁三角,这个组合写出来的歌,闭着眼睛就能红。”庄奴讲起那个黄金年代异常兴奋。邓丽君的启蒙老师左宏元补充道:“70年代琼瑶电影大卖,她一见邓丽君就如获至宝,甚至希望所有的插曲都由邓丽君唱。”在庄奴的记忆里,当时他和左宏元经常忙到藏进宾馆躲债,只有太太知道联系方式。邓丽君的代表作《甜蜜蜜》便是庄奴5分钟内脱口而出的“急就章”。庄奴喜欢讲起这个故事,那时唱片公司拿着一首印尼民歌的曲谱来找庄奴,他只问了一句谁唱,知道是邓丽君,边唱谱,“脑子里想着她歌甜人又朴实,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歌就这样自然唱出来了”。

一生写过3000多首作品的庄奴这样总结邓丽君创作团队的成功经验“很简单,三个字,向钱看,老板为什么付钱我们写什么。在台湾社会,没有钱的文化就等于没文化”。庄奴抗战前就读于中南海里的中华新闻学院,抗战时参军当了机械师,部队过黄河时把名字改作黄河,到台湾后,取宋词“庄奴不入租”作笔名,“庄奴”意思是佃户,所有听歌的人就是他的地主。“那年代大众喜欢的歌有四个要素,词短、精湛、写情、有语句再现。罗大佑的歌词太难,老百姓不懂,记不住,只有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喜欢。如今时代不同了,我称作台湾歌坛的战国时代,什么风格都有。创作者天马行空,自我标榜,再不会产生邓丽君那样十几年掌控华语圈风潮的艺人了。”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郭娜   编辑: 彭婷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