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与大陆新音乐运动
2008年07月08日 14:20 】 【打印

以软吃硬,以柔克刚

“邓丽君震撼”,足以衡量出不同的中国人群落之间的文化歧异之深和远。在大陆,坊间的通俗流行文化已被革了命去,即使将钦定的意识形态谰言忽略不计,大陆人的日常生活空间里也充斥着太多超重的符号,在其压迫下,人们丧失而后亦遗忘了许多普通的情感,如对大自然的爱;对家园的怀想思念;对亲情与友谊的珍惜;对季节与景物更迭的感喟;对人生之旅的感悟;更不必说已成了禁忌的两性之间的爱情。然而。邓丽君却以她甜美的歌声把这一切都馈赠给十亿大陆人民了。于是,蒙尘的记忆开始复苏,冻结的情感开始融化如果说,邓丽君在大陆“震撼”于70年代,“覆盖”了80年代,这大概是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的。例外的只是官方防卫意识形态战线的卫道士和若干前朝遗老,他们已是一种“政治化”的堡垒和壕堑的象征,而非有血有肉的活人(作为个人,他们家中也未必没有邓丽君歌曲的“珍藏版”)。官方的号筒猛烈地批判邓丽君之“轻、软、媚、嗲”,为典型的靡靡之音;继而挥出重拳,指《何日君再来》是一首“汉奸歌曲”,不但是日伪时期的“金曲”,它的出处也撇不清“卖国”的嫌疑。谁知被打入另册的三十年代的老音乐家刘雪庵先生偏又挺身而出,细说前缘,证实它当时恰恰是一首为地下抗日工作者传递讯息的“爱国歌曲”,于是一时又争论得个沸沸扬扬。

蓦然回首,已觉这类各有立场的说词十分荒诞。往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上贴政治标签,“审查”它的“出身成分”,是大陆独特的文化生态下才会发生的咄咄怪事。不过,老百姓却不理这一套,就认我自己喜欢的,好不容易卸下了不胜负荷之“重”,就是喜欢飘逸空灵之“轻”;杀气腾腾的“硬”一朝弃之如敝屣,如今就是喜欢喁喁私语和风花雪月式的“软”。于是,邓丽君之歌一夜之间响彻大江南北。虽说80年代大陆的文化浪潮几番更迭,但能如此风靡并“移风易俗”的,除了邓丽君还真数不出别人来。

事实正是,官方的惯性思维最终也被这一不可逆转的现实所消解了,文化官员欲拒还迎,从“批小邓”到再三邀请并期盼她到大陆演出,望穿秋水而终不可得,真是极具讽刺。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彭婷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