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阿富汗的选举:一边是住在洞穴期盼头顶能有一片遮雨的房顶的国民,一边是打造选举所需要的2.21亿美元加上10万保安大军。这是民主和解的“里程碑”?还是一场道义可疑的奢华秀?
这场选举,能否带来一个善治的政府?《日本时报》18日社论称选举是“又一个里程碑”,“阿富汗又一次成功的选举将是这个国家前进的重要一步。”但在英国《卫报》看来,这是一个缺少选择的选举。在19日社论中,该报说,阿富汗年轻人希望基于政策投出选票,但只有一个候选人给出了选择。大部分候选人提供给选民的演说,要么是一个陈词接上另一个滥调,要么是一个空洞的诺言接上另一个空洞的诺言。《卫报》当天的一篇评论进而说,“一旦选票投出,新政府当选,选民们每日的生活又会变得为了下一餐而努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切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这场选举,能否带来更多的外部支持?《纽约时报》20日社论说,“(阿富汗)下一任总统必须得到美国和北约的完全支持”,不仅要在军事上打败塔利班,还需要在政治上击败它。“政治腐败是塔利班最重要的盟友也是最有效的征兵站,政治腐败继续的代价将会付出更多阿富汗人民和美国及北约士兵的生命。”
但是,学者Stanley Kober认为,美国“完全支持”并不真诚。他20日在《卫报》撰文说,“美国不再是超级大国。”即便战争开支大增时,美国上一任总统布什也没有提出增税或节支负担战争的办法,没有发行战争券,整个国家只是静静地累积债务。Kober注意到美国公众对阿富汗行动的支持在持续下降。因此他呼吁美国人以及依赖美国诺言的人“诚实一点”,“美国会继续许诺,人们会继续相信。但当他们真正陷入麻烦的时候,他们不应该因为美国不来帮助而感到奇怪。”
那么,如果阿富汗选举无法保证选出一个善治并得到国外完全支持的政府,这场耗资巨大的选举是否还值得?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Anne Applebaum给了一个答案。在她看来,这场选举对美国人来说,是看到与谁作战。“塔利班有时被描述成意识形态的力量,有时又成了松散的部族联盟,有时还是唯利是图的一群人——一无所有,所以作战。但通过这次选举,我们可疑得到一个更狭义的定义:塔利班就是准备炸毁投票站的那些人。”
选举的第二个作用是看到为何而战。“我们不是要在中亚崎岖不平全是石头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杰斐逊式的田园之国,而仅仅是建立一个合法性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阿富汗政府。”而阿富汗多数人支持的选举就是获取合法性的唯一途径。因此她说,谁赢得选举不重要,关键在于他是怎么赢得的。
而从Anne的专栏中,我们又似乎能看到美国国内舆论的一些动向:试图降低目标,并强调阿富汗政府的自身作用。这是否是美国最终撤离阿富汗(像在伊拉克一样)的前兆呢?
美国外交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的言论也许更能代表决策者的声音。他20日在《纽约时报》撰文说,奥巴马把阿富汗定义为“一场必须的没有选择的战争”,但“必须的战争”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第二,除了军事手段别无它法。而现在,美国可选择训练阿富汗警察、提供发展与外交援助对抗塔利班,甚至更极端——美国力量完全撤出,然后用类似目前对待索马里一样不对阿富汗进行干涉。
作者:
刘灏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