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利策新闻奖的价值取向
2010年04月13日 16:34黑龙江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十九世纪初,普利策曾这样形容过新闻记者:“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按照普利策的遗嘱,由其捐资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于1912年9月30日正式成立,普利策奖也从1917年起开始颁发。今天,普利策新闻奖不仅是美国近300个新闻奖中最知名的一个,而且为全世界所关注。正如德国鲁尔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海因茨·狄特里希·菲舍尔所言: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单篇报道作品显示了文体的高度纯熟。而主题和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则具有恒久的意义。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政治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将能够品赏玩味这些经常是令人激奋的和信息量丰富的读物之价值所在。”①普利策新闻奖由14个奖项构成,包括8项文字类新闻奖,3项言论奖,3项非文字类新闻奖。本文将主要通过对8项文字类新闻奖的介绍,来分析普利策新闻奖的价值取向。

1.公共利益服务奖( Public Service):该奖是唯一一项只颁发给团体而非个人的奖项,奖励那些得到举国公认或引发社会改革的正义之举,这类新闻报道的结果常常伴随着国会新法案的通过和实施,最为著名的就是《纽约时报》有关“五角大楼文件”的报道以及《华盛顿邮报》的“水门事件”。2002年的该奖授予了《纽约时报》,以奖励其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以《国家受到挑战》为总标题的一组连续报道。

2.现场新闻报道奖( Spot News R eport ing):以报道美国各州及中小城市和乡镇突发的新闻事件为主,其中比重最大的是关于各种灾祸和司法问题的报道。1999年4月,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哥伦拜恩中学的枪声震惊了全世界,当地报纸《丹佛邮报》由于对这一校园血案清晰、平衡的报道而获得第84届普利策新闻奖。

3.调查性报道奖nvestigative R eport ing):该奖项设立于 1985年,是指利用长时间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的强有力的解释。调查性新闻事业并非始于80年代,它是20世纪初兴起的黑幕揭发传统的延续。将隐蔽的罪恶揭示出来,暴露在公众面前,这正是调查性报道的主旨所在。挖掘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犯罪集团和腐败政客的活动等都是调查性新闻记者所关注的对象,而新闻记者们常常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调查过程。《华盛顿邮报》专职调查性报道记者萨里·霍威茨、斯科特·海厄姆和数据库主编萨拉·科恩因其对华盛顿特区在1993年到2000年间忽视儿童保健、造成229名儿童死亡的系列报道而获得第86届普利策新闻奖,他们的报道促成了对该市儿童福利系统的检查。

4.解释性报道奖( Explanatory Journal ism):该奖项也设立于1985年,除了传统的“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报道方式以外,交代 “为什么”变得重要起来。解释性报道就是指对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艰深的专业问题进行探讨、解释,以揭示其深层意义。这种报道样式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如果实在要讲真实性的话,必须把一件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构成所谓“解释”的事实一般包含以下五类:①历史性事实:即与新闻相关的纵向事实;②环境性事实:即与新闻相关的横向事实;③简历性事实:新闻人物的生平、性格特征、趣闻轶事;④数据性事实:反映事物概貌的统计数字和材料;⑤反映性事实:外界对新闻的反响、评价、意见。②科学界和医学界的报道也由于调查性新闻记者的努力而弥补了黄色新闻时期煽情化的“科学”报道造成的损失。《费城问询报》记者迈克尔·维特兹用7个月时间采访5名重病病人,发表了5篇关于濒死问题的深入报道,引起读者的热烈反响,他因而获得第81届普利策新闻奖。

5.独家报道奖eat Reporting):反映美国地方问题的非事件性报道。有一些原本并不知名的地方小报,往往因为占了“近水楼台 ”的优势而获得该奖。《西雅图时报》记者拜伦·阿科希多由于对宇航工业的报道而获得第81届普利策新闻奖,他全面调查了总部设在西雅图的波音公司737飞机的方向控制问题,最终引起联邦航空局(FAA )提出改进要求。

6.全国报道奖( National Reporting):引起国内较大关注的新闻事件。最集中的题材涉及政治、战争、司法、宗族等方面的问题。《华盛顿邮报》因其对美国反恐怖战略的全面报道而获得第86届普利策新闻奖。这些报道经常伴随着新信息和对后续发展的熟练分析。

7.国际报道奖( International R eport ing):国际报道侧重于政治、军事(战争)题材,由于大部分美国人对本国以外的事务知之甚少,此类报道多半属于解释性报道。《纽约时报》印度新德里分社记者巴里·贝拉克,因对遭到战争蹂躏的阿富汗人民的日常生活作了非常感人和透彻的报道而获得第86届普利策新闻奖。

8.特稿写作奖eature W riting):特写是一种带有创作性的,有时也带有主观性的文章,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并使他们对某件事、某种情况或对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有所了解。此类报道通常以一个小角度切入事件,用“设悬念”的手法展开,致力于描绘事件细节,注重趣味性、可读性,同时具有高度的文学性。2003年第87届普利策新闻奖把该奖项授予了《洛杉矶时报》记者索尼亚·纳扎里奥的《恩瑞克的旅行》,该报道描写了一个洪都拉斯少年寻找移居美国的妈妈的危险旅程,文中对偷渡者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从以上各奖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获奖作品的作者不仅仅靠简单的说教与演绎,而是运用各种报道手法对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描绘。写作技巧固然是报道获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却明显地侧重考察记者的发现能力、调查能力和解释分析能力。

文化传统是新闻价值形成的历史渊源,中美在文化传统和新闻政策上的差异势必造成新闻价值观的差别,而对政治伦理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侧重使普利策新闻获奖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1.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主要以负面的调查性报道为主。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结构短期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社会生活开始动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普利策将政治上保持独立和不断揭露社会弊病作为他的终身志向,他说:“罪恶,卑鄙和腐败最怕的就是报纸,因为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制度都无法和报纸相比。”③调查性报道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美国历史随后出现“黑幕揭发运动”等也都与普利策的“揭丑精神”密不可分。至今,“这就是新闻———全是坏消息” 仍为美国媒体主流报道模式。美国新闻把关注天灾人祸和具体地揭露一个个社会腐败行为视为它们的基本使命,而对国内问题的揭露和抨击更是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在1917—1990年的580个新闻奖中,约有40%属于“揭丑”类的新闻。另外40%为有关战争、犯罪、公民自由、种族关系、政治、自然灾害、国际诸方面的报道。余下的20%是各种专题报道,而经济报道所占的比重较小。④美国新闻界常常自诩为民众的“看门狗”、监测环境变化的“岗哨”,并以“第四权力”的身份自居,因此他们往往以挑剔的目光审视统治者。

2.奉行客观主义的新闻价值观。在美国,最重要的新闻价值观莫过于客观主义报道了,这一点在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体现得也很明显。客观报道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倒金子塔”结构的基本要点就是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新闻的首要部分———导语里,这充分体现了对事实的极端强调。而在新闻要素五个W中,客观报道最为关注的是“W hat”,至于“Why”通常不被强调。美国的新闻媒介所信奉的客观性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为公众的“知情权”服务,而“没有权利从一群事实中摒弃不符合我们的立场和观点的新闻”,⑤力争以最充分的事实展现客观世界的完整面貌。客观性报道所要求的具体操作规范就是:①提供争论双方的观点,以便识别冲突情况下对手之间的真实主张;②提供代表这些真实主张的确切陈述;③直接用引号指明这是消息来源而非记者所言;④首先依照提供最多的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⑥

3.面对悲剧报道,凸现人与自然的对立。美国记者注重极其仔细地描摹灾难事实,他们用大量笔墨赤裸裸地表现灾难对人的摧残,强烈而直接地表现人的痛苦、悲惨境地以及被毁灭的命运。作品带着冲动的强度和力感,也带着感情浓烈的宣泄以及宣泄后的毁灭感,隐藏着“人与自然尖锐对立的思想”,表达了人对自然伟力的崇拜与恐惧。

4.重视新闻作品的个性化,常采用素描化的写作方式,报道主角为个人或家庭的文章占了多数。美国传媒眼中的“重大”多以个体为视点,聚焦于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当面对一个社会问题,较多作者选取了以个人为主的叙述方式,以具体的个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以1979年设立的特稿写作奖为例,在1979—1997年的19篇获奖作品中有15篇是通过个例来反映社会问题的。其中,1995年第79届普利策新闻奖的特稿写作奖《被排斥的优等生》就是通过记录一个竭力在恶劣高中求得生存的聪明少年詹宁斯的故事,来反映一个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少年群体的困境。由此可见,传媒对显著的评判更偏重于事件本身,而非人物的身份。相反,在普利策新闻奖中却鲜有对国家政策方针、外交策略等的报道。

5.普利策奖突出深度报道的地位。在西方新闻界,从20世纪30年代起,以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为代表的深度报道开始兴起。“如果说解释性报道突破客观报道的限制,是对客观报道的补充,那么,调查性报道则是从根本上对客观报道的反省”。⑦深度报道常以总体视角将重大新闻放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在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加以报道,探索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及潜在的问题。这也是由于普利策奖主要是报纸类作品奖项,面对电子传媒高速传播的挑战,报纸的新闻报道从时效性转向了深度报道,从事件性转向了非事件性报道。

6.本土情节。实际上真正关注国际事务的美国媒体并不多见,对国内问题的揭露和抨击是美国媒体的兴趣所在,而在国内报道方面,尤以当地报道居多。

从普利策新闻奖的价值取向中可以看出,普利策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用报纸和整个国家对话,认为“守望者”的天职除了抨击和揭露社会弊病,进行舆论监督之外,还要有对人的命运的关怀。正如其传记作者斯旺伯格写到:“批评的眼光、永不满足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的愿望是普利策的天性。所以普利策才能将趣味性、刺激性和教育性完美结合。”⑧■

注释:

①展江:《美国主流政治文化和新闻精神的产物———普利策新闻奖价值取向论》,《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1

②沃尔特·李普曼等著:《新闻与正义Ⅵ》,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473页

③斯旺伯格:《普利策传》,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④道格拉斯·贝茨:《美国普利策奖内幕》,新闻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⑤陈石安:《新闻编辑学》,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73页

⑥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页

⑦吕坤良:《普利策新闻奖与美国新闻价值观》,《中国记者》 2001年5

⑧转引自金小东:《普利策“揭丑思想”初探》,《新闻知识》 2003年7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