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晚报:救灾时刻不要搞“人民公审”
2009年08月24日 08:48华夏经纬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联合晚报刊载社论称,水灾至今两星期了,在灾区,有的孩子要回学校开学了,灾民准备搬进组合屋,长期的安置和重建工作一点一滴进行中。“不管多艰苦,一定要勇敢活下去”,很多人抱着这样的信念,咬着牙重新站起来,不向命运的磨难认输。

社论指出,是该打起精神做事的时候,包括被骂得灰头土脸的马刘团队,此刻抱着“补考”的心情迎战各种考验。不过,也有人兴风作浪不打烊,某些不安的气氛蠢蠢欲动。从刘兆玄理发、薛香川父亲节吃大餐事件之后,大小官员像是进入了“救灾日志大清查”阶段,一个个被揪出来当众检讨,一个个被迫解释和道歉。到底有没有去游泳,怎么还去喝喜酒,坐下来吃饭了几分钟…,都成了议论的题目。百废待兴,部长还要花时间说明“赴宴只致词没吃饭”,这种“问”和“答”有意义吗?

民主社会,人民的声音发挥力量,本来是好事。然而,从百鸟齐鸣,步入到当今“名嘴治国”、网路发威的时代,有些现象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力量同样惊人。很多消息连事实面都还不清楚,就直接跳到舆论公审、人民公审,明明以讹传讹,就已引发群情憿愤。

这种常常上演“公审”的局面,有几种不好的影响力。一是操作成功的人越来越拥有不成比例、未必正当的发言权,整天爆料攻击的其实就那几人。二是政治人物不得不揣摩公审文化中的自保之道,随时鞠躬道歉,并且配合着非出自诚心的作秀举止。第三点,社会的道德标准看似提高,实则扩大了伪善和媚俗的民粹主义。影响所及的第四点,很多公共决策的过程,少有专业判断的权威,只有对大众“投其所好”的风气。例如这次有关越域引水之事,冠着各种头衔的学者“各自表述”,灾民义愤填膺要求“国赔”,但此一专业议题难道在这一两周之内已有了全新的定论?

社论表示,民意监督是正当且必要的,但藉“公审”代替专业发言,甚至遂行政治斗争,是多么可怕的事。这不是公民社会应有的现象,民众要有理性判断的智慧。

公审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联合晚报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