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谈

505
2011.11.22

导语:11月20日,网络名人罗永浩在北京西门子总部将音乐人左小祖咒、作家冯唐及自己的西门子冰箱砸烂,以此督促西门子承认冰箱门质量问题。这已经不是外企第一次在中国爆出丑闻,一向口碑不错的国外品牌又何以至此?[详细] [网友评论]

分享按钮
罗永浩

西门子的“冰箱门”只是外企在中国陷入危机的冰山一角,今年以来,肯德基、可口可乐、强生……相继爆出的丑闻已经深深影响到中国人对国外品牌的信任。

老罗砸冰箱,西门子爆发质量门

罗永浩9月27日在微博上抱怨,称三年前买的西门子冰箱坏了,门都关不上,并表示“再也不买这个倒霉牌子了,电器还是日本人做的靠谱”。此条微博被网友们转载3000多次,评论超过1100多条。随后,负责生产销售西门子家用电器的中国博西家用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人员曾两次致电罗永浩,提出希望上门维修。但双方的交流并没有结果。

罗永浩的态度很明确,希望西门子能够承认自己部分型号或个别冰箱存在质量问题。而无论是个人诉讼和集体诉讼,都无法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他选择了砸冰箱这个吸引眼球的方式,期待西门子公司在舆论压力之下,能够出面道歉。11月20日傍晚,西门子官方微博发表官方声明,也将话题指向了罗永浩的维权方式,主张维权应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开展,应以理性沟通为基础。[详细]

外企陷危机,状况频出让有口皆碑成历史

而西门子冰箱出问题的也不止是罗永浩和他的朋友们。10月26日,来自江苏常州西门子冰箱用户向媒体表示:“这事真让人神经衰弱了,过会儿就得看看西门子的冰箱门有没有关好。”不过,令其它西门子问题冰箱用户羡慕的是,位于江苏南京的西门子家电已经向这位用户提出了“我们可以按照你购买时的价格回收你的冰箱”。不过,不少消费者似乎没有这些用户的“超级待遇”。日前,来自山东、北京等地的西门子用户反映:“西门子承诺对于问题冰箱门给予免费服务,但服务人员上门后却以冰箱门没问题为由,要收服务费。”

而除了西门子,其它国外品牌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在华产品被曝出含有有毒物质、在他国产品不含有该物质、洋品牌涉嫌制定“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洋品牌声明在华产品“符合中国标准”……利益驱使下,在母国谨言慎行的洋品牌们,也选择适应中国的“低门槛”。中国消费者很愤怒,因为自己信赖的洋品牌“变坏”了。不过,真正要检讨的是,中国的标准是不是已经落后太久了?[详细]

强生致癌

2011年11月2日,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联盟表示,强生婴儿洗发水中含有可致癌的二恶烷以及季铵盐15。美国、中国、加拿大等5国市场所售产品中仍含有该物质。

在母国谨言慎行,在中国肆无忌惮,究竟是什么让洋品牌变坏了。

入乡要随俗,潜规则盛行让外企也有一颗“中国芯”

以沃尔玛为例,1996年,沃尔玛登陆中国,第一家“山姆会员店”落户深圳,2003年进驻北京。山姆会员店即会员制连锁店。后来这些门店经营不下去了,沃尔玛渐渐放弃了在美国无往不利的会员制,改成了非会员制,走上了“中国本土化”之路。2006年,陈耀昌“空降”到沃尔玛。在沃尔玛实行了换将、裁员、推行低价等一系列铁腕改革,从员工到商品都彻底本土化,经营成本迅速降低,并于2008年首次实现盈利。

然而,与利润结伴而来的,还有层出不穷的“门”丑闻。如在重庆的沃尔玛,自从2006年以来,因销售过期和不合格食品、虚假宣传等行为,被工商部门先后处罚了21次,仅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就受罚了9次。“本土化”成了“讲人情、讲关系,公开的规则被潜规则所代替,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被牺牲掉了”。

西方资本主义强调的是理性思维,注重以契约为交易原则的商业伦理;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惯性却以感性思维或是以中庸为代表的文化传统。当两种文化冲突时,由于都是强势文化,博奕后就产生了跨国企业的文化变形。在中国做生意,向来都是先做朋友后做交易,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将拉关系作为商业活动的基本手段。[详细]

超国民待遇,中国长期的倾斜性政策宠坏了外企

今年10月份,意大利奢侈品牌GUCCI的深圳旗舰店近日被指为以苛刻规定虐待员工,甚至曾导致孕妇流产的“血汗工厂”,而这已不是这家以“时尚”和“奢华”著称的品牌第一次受到如此指责。GUCCI等大企业是发达国家的优等生,企业讲人文、发展讲持续,顾客是上帝,员工是宝贝。但一进中国,马上就面目狰狞,“没有最黑,只有更黑”。

有个问题中国人非常不解,为什么像家乐福、沃尔玛、古驰这种享誉世界的跨国名企,一到了中国就会“水土不服”,蜕变成了坑蒙拐骗、残害生灵的洪水猛兽?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国长期以来让这些跨国企业享受了太多的“超国民待遇”,从而滋养了这些洋企业的傲慢心理,仿佛中国经济离开了他们跨国企业就没法腾飞。一些地方官员,往往也将有跨国企业入驻当地,当成了一件“贴金脸”的事情。[详细]

违法成本低,“法外开恩”、“轻度执法”让外企有恃无恐

为什么外企在中外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其为盈利甚至不惜触犯法律、欺诈消费者呢?核心的问题还是中国的法律环境问题,商家的违法成本太低。在侵犯消费者权益成本很低、个体消费者维权成本太大的情况下,这种懈怠很容易发展为对消费者的欺诈。

在资本的冲动和利益的引诱下,任何成功企业的品牌声誉、内在规范、企业文化都是靠不住的,必须要依靠外在的法律刚性制约和社会强力监管。跨国巨头如此,本土企业也是如此。只有如此,才能保持一个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

对于跨国巨头和知名企业的“法外开恩”和“轻度执法”, 最终只会害了这个企业。严格刚性的法律制约和社会的强力监管,不仅能促使企业合法经营,也能帮助其树立美好信誉,并在整个行业建立公正有序的竞争秩序,更有利于所有企业的成长和繁荣。[详细]

资本无约束,监管缺失“激发”企业“贪婪天性”

要知道,企业不是慈善机构,“逐利是企业的天性”,不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其进入市场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谋利,而不是为了道德布教,这也决定了它们必然会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法制不健全、消费者不成熟、监管不完善……种种政策、市场和社会的罅隙,都会给各种潜规则以极大的利益空间,“外企变坏”也就见怪不怪了。

显然,中国的执法环境给企业提供了“变坏”的土壤。跨国企业在市场经济制度相对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壮大,能严格遵守所在国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才初步形成市场经济的框架,各项制度不尽完善,基本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相关的政府部门监管执行不力。正是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其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能,让跨国企业不惜铤而走险。[详细]

可口可乐

2011年7月17日,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在上海可口可乐饮料公司生产的零度可口可乐原液中检验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防腐剂,这种防腐剂在台湾被列为“禁止添加物”。随后,该公司称“产品送错,应在大陆销售”。

雀巢克扣门

今年以来,雀巢被接连爆出一系列问题—克扣奶农、垄断奶源以及手工挤奶,卫生堪忧。

肯德基豆浆门

肯德基今年屡屡爆出丑闻,从炸鸡油不换到豆浆门,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其的信心。

外企的病其实是市场之病,正是中国市场的缺陷为外企提供了违法的土壤,所以规范外企首先要治市场之病。

树立法律权威,让外企不敢变坏

很多外企至今还“有恃无恐”, 因为他们知道大不了顶多“轻度执法”而已,不会损失什么。所以,为遏制频发的恶意欺诈消费者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建立一个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中国必须要在法律制度和社会监管上加大惩罚的力度。

首先,应在法律制度中完善并扩大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应用,根据违法情节加大精神损害赔偿力度,并扩大赔偿金额的倍数;其次,应在司法实践和制度规定中大力提倡“公益诉讼”和“集团诉讼”,以提高消费者的话语权,降低维权成本。

只有敢于对违法的奸商处以重罚,要不惜罚得其倾家荡产,甚至清理出门,无论其是国内500强还是世界500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才能为市场经济营造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才能让外企不再变坏。[详细]

消费者为核心,让外企不能变坏

缺乏社会责任,轻视甚至戏弄消费者的企业,只能是要被市场唾弃的企业。那么,众多外企何以在中国敢于这样做?什么样的激励造成了现代版的“橘生淮北则为枳”?一方面,很多外企都习惯了没有同等级竞争对手,都习惯了享受倾斜的政策照顾。这足以让企业自大起来,并降低对消费者利益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消费者主权的迟迟不能确立又助长了外企对于消费者的懈怠。在侵犯消费者权益成本很低,个体消费者维权成本太大的情况下,这种懈怠很容易发展为对于消费者的欺诈。

跨国商业巨头不惮于涉水欺诈的事实证明,在利益诉求面前,再成功的企业,其品牌效应和内在规范并非保证市场秩序良性运转的可靠屏障,维护消费者权益必须依赖于外在监管的有效性。消费者显在的弱势地位决定了类似的商业欺诈是大概率事件,这已无数次为经验常识所证明。一个不利于消费者的市场,必然会导致坏规则的通行,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详细]

市场主体平等,让外企不需变坏

当这些外企进入中国市场后,由于监管不严,违法成本低,出于资本逐利的本性,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就会铤而走险,否则就会被那些敢于铤而走险的中企打败。因此,在华外企必然要调整自身系统,入乡随俗,“中为洋用”,才能适者生存,否则难免就“南橘北枳”了。事实上,一旦“中为洋用”,这些在华外企更像一个个夹生的“中企”,除了资本、招牌是国外的,从中下层人员到管理营销行为,都相当的“中国化”了,它们沾染了中企身上的某些毛病。

因此,要改变的,不仅是如何让在华外企不再变坏,更是怎样让所有企业都首先对自己负责。那就要完善竞争规则,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让对自己负责的公司有好果子吃,对自己不负责的公司没有好果子吃。否则,仍然堵不住外企变坏的通道。[详细]

Gucci血汗工厂

10月份,奢侈品品牌Gucci被指在华用工双重标准,并爆发“虐工门”,让这个一向在中国口碑不错的奢侈品企业,一夜之间成了千夫所指的“血汗工厂”。

达能饼干

2005年3月14日,全球性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组织指出,在中国出售的卡夫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乐之三明治饼干含有转基因成分。国家质检总局随后表示,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上销售多年,是否对人体有危害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此政府部门不会对相关食品采取措施。

外企变坏,其中固然有市场坏境、监管不严等客观原因,可企业也该承担自己的责任。须知,企业家须恪守消费者至上的理念,消费者对质量与服务的要求没有国界区分。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魏巍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