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开展了“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活动”,其中书记,市长亲自现场接访引发了火爆的场面,市民带水和干粮连夜排队只为一见大领导,但是相比之下,各部门的“摊位”前却显得场面冷清。

这样的反差体现了访民的信访经验和智慧,那就是要找就找大领导。社会行政管理本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为什么在这里会被归结为简简单单的一点,那就是大领导解决一切呢?这也许包含了当前权力运行的某种逻辑。这个逻辑值得加以梳理,今天许多复杂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就蕴含在这样的逻辑中。

领导集体大接访却遭遇冷热不均

访民通宵排队只为一见大领导 部门“摊前”门可罗雀

“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活动”18日上午在全市12个区(县级市)同时举行。广州市四套班子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率21个市直属部门负责人,在流花展览中心接受群众信访。有市民通宵排队、在会场外打地铺候场,准备向领导们反映问题。广州11位市委常委或副市长带领各区(县)领导、区属部门在11个区(县)的分会场接访。尽管工作人员提醒市民请尽量选择就近上访,但流花展馆主会场17日晚上已有20多位市民通宵排队,大多还背着水和干粮,用报纸、纸盒打地铺这些连夜候场信访的市民准备反映的是房产证“难产”、社保、劳动纠纷、拆迁补偿等问题。

“冷热不均”在本次大接访十分明显,市委书记、市长的“摊位”前很热,部门领导摊前相对“门庭冷落”;各部门间也是有忙有闲:国土房管局接到40多个预约投诉,城管委快10点半才“开张”;主会场热闹,分会场除拆迁问题较多的白云区、增城市会场外,其他场排队人数也相对较少。[详细]

表面原因:机会难得 解决问题效率高

就像一位市民说:“捱一个晚上没关系,最紧要能见到大领导、解决问题。”毕竟是市政府四套班子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率21个市直属部门负责人集体大接访,与平时在基层信访部门遭受冷遇,被踢皮球,在越级上访过程中被围追堵截相比,以这样低成本的方式直接面对书记,市长这样的大领导的机会对于访民来说,太难得了,绝对不能错过,无论如何要把自己的问题亲口告诉他们。

因为只要某一位“大领导”就自己的事表了态,缠扯多年的麻烦往往会以不可思议的效率得到解决。这是访民自己的体验和当前的社会事实。[详细]

 

调查

1.你如何看待大领导亲自接访?
亲力亲为关注民生问题,应予肯定
非常态的手段,不能根本革除弊政
说不清
2.你如何看待访民不惜彻夜排队只为见大领导的做法?
大领导亲自过问可以药到病除,这是访民的智慧
其他道路难以维权,这是访民的清醒认识
这背后是“青官”意识,反映访民意识的局限
说不清
3.你如何看待信访制度?
信访制度破坏法治,应废除
信访制度不违背法治,只是被扭曲了
说不清
4.你认为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
用户信息  
年龄  
职业  
 
大领导的遭遇背后反映了什么逻辑

基层工作的不作为
必然导致矛盾上交

广州彻夜排队市民反映的,很多都是一些具体事:拿不到房产证、落实不了社保待遇……其实只要相关部门、各级官员稍稍有一些责任心,能够设身处地地体察民众心中的纠结,这些事情并非完全不可解,也并不一定要摆到“大领导”面前。在基层信访工作中,这些情况也是常态:写信反映问题,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转回到自己所在的地方和部门。如果亲自到信访办反映问题,不是等就是拖,要不就是“踢皮球”。这反映了当前基层行政的主要问题——不作为,这有能力的问题,更有责任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矛盾无法在基层得到解决,自然向上集中到大领导手中。

民众的选择性,缘于对更高领导的信任和对部门机关的不信任。今天许多问题最后如果不是一把手出面,不但难以进入议程,老百姓还可能因上访而被围追堵截,付出惨痛代价。[详细]

权力至上的观念与权力高度集中的现实
必然导致矛盾集中

一把手,大领导的“摊位”与部门领导摊前的冷热不均,一方面说明了基层工作的无能无力,无责任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权力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权力高度集中的现实没有改变。

人们越是把希望寄托在一把手身上,就越说明了行政体制内部的问题所在。明明“小领导”、基层普通工作人员就能办结的事情,硬是七拖八拖,最后非要等权力更大的领导来“果断”处置。而一旦“大领导”表了态,缠扯多年的麻烦事,往往会以不可思议的效率得到解决。这体现了高度集中的权力雷厉风行,雷霆万钧。

当前政府部门的权力运行,正在呈现一种可怕的倾向,那就是把无限的责任都归于“大领导”、“一把手”。 这是权力集中化的自然结果,也是基层行政不作为的内在原因之一。更反映了司法等矛盾解决途径的弱化乃至失灵。[详细]

  • 干旱山村九旬老人不堪长途取水跪求政府修路

信访制度问题更必须深思

接访大热昭示访民权力迷信 非常态行政不可持久

“民众的选择性,缘于对更高领导的信任和对部门机关的不信任。这种信任和不信任,实质上就是对权力的迷信、对人治的依赖,这样的普遍心态下,很难真正形成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也很难真正使得各级机构发挥作用,其距离法治的路径也会渐行渐远。”什么事都找书记、市长,肯定不是一种行政常态,非常态的行政不可能持久。但现实又是,许多问题最后如果不是一把手出面,不但难以进入议程,老百姓还可能因上访而被围追堵截,付出惨痛代价。因此,问题依然都在,矛盾还会继续积蓄。[详细]

摒弃“清官”意识 唯法治政府可以致远

大领导接访的火爆,反映民众依旧把信访当成权利救济最主要通道,“清官”意识依旧浓厚,这并非是信访真正功能的发挥,相反却是一种背离,是在强化“清官”意识。当前公民往往把信访尤其是领导接访看作是优于其他行政救济甚至是司法救济的一种特殊权利。实际上司法救济才应该是公民权利救济最主要的形式,但在实践中民众更多的相信信访这种救济手段,并把它作为最后的希望所在。信访制度作为一种民情上达的特殊通道,虽然对社会起着宽慰剂和润滑剂的作用,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非程序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支配信访救济的是一套因人而异、变动不居的规则,因此,与司法救济相比,信访不可能提供普适和可预期的权利救济。在现行信访体制下,不少群众的上访问题长期积压,如果不及时改革信访制度,民众上访不断受挫后,单纯制度性缺陷引发的社会问题很可能演变为危机,使社会稳定基础受到损害。[详细]

有了大领导的批示也不过是拿到了一张权利保证书,而这一纸保证书却未必能够驱使权力机器因此而有效运作。如果缺乏常规有效的行政和法律手段,接访活动随时都可能滑向官僚主义的虚无境地。站在这个角度,尽管对大接访活动抱有善意理解,也当洞悉这其中与“法治政府”目标的差距。[详细]

  • 大领导接访的火爆,反映民众依旧把信访当成权利救济最主要通道,“清官”意识依旧浓厚。

  • 大领导的批示也不过是张权利保证书,其实效难以预期。

结束语Conclusion

信访的制度渊源是宪法,本意就是强调的民众参与功能,而今天对待信访各种做法的背后,更多的反映了公权力对这一参与功能的限制和扭曲。

凤凰网评论频道出品 | 编辑:霍默静 郭刚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