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集体大接访却遭遇冷热不均
访民通宵排队只为一见大领导 部门“摊前”门可罗雀“广州市领导公开接访活动”18日上午在全市12个区(县级市)同时举行。广州市四套班子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率21个市直属部门负责人,在流花展览中心接受群众信访。有市民通宵排队、在会场外打地铺候场,准备向领导们反映问题。广州11位市委常委或副市长带领各区(县)领导、区属部门在11个区(县)的分会场接访。尽管工作人员提醒市民请尽量选择就近上访,但流花展馆主会场17日晚上已有20多位市民通宵排队,大多还背着水和干粮,用报纸、纸盒打地铺这些连夜候场信访的市民准备反映的是房产证“难产”、社保、劳动纠纷、拆迁补偿等问题。 “冷热不均”在本次大接访十分明显,市委书记、市长的“摊位”前很热,部门领导摊前相对“门庭冷落”;各部门间也是有忙有闲:国土房管局接到40多个预约投诉,城管委快10点半才“开张”;主会场热闹,分会场除拆迁问题较多的白云区、增城市会场外,其他场排队人数也相对较少。[详细]
|
|
|
|
接访大热昭示访民权力迷信 非常态行政不可持久“民众的选择性,缘于对更高领导的信任和对部门机关的不信任。这种信任和不信任,实质上就是对权力的迷信、对人治的依赖,这样的普遍心态下,很难真正形成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也很难真正使得各级机构发挥作用,其距离法治的路径也会渐行渐远。”什么事都找书记、市长,肯定不是一种行政常态,非常态的行政不可能持久。但现实又是,许多问题最后如果不是一把手出面,不但难以进入议程,老百姓还可能因上访而被围追堵截,付出惨痛代价。因此,问题依然都在,矛盾还会继续积蓄。[详细] 摒弃“清官”意识 唯法治政府可以致远大领导接访的火爆,反映民众依旧把信访当成权利救济最主要通道,“清官”意识依旧浓厚,这并非是信访真正功能的发挥,相反却是一种背离,是在强化“清官”意识。当前公民往往把信访尤其是领导接访看作是优于其他行政救济甚至是司法救济的一种特殊权利。实际上司法救济才应该是公民权利救济最主要的形式,但在实践中民众更多的相信信访这种救济手段,并把它作为最后的希望所在。信访制度作为一种民情上达的特殊通道,虽然对社会起着宽慰剂和润滑剂的作用,但其最大的弊端在于非程序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支配信访救济的是一套因人而异、变动不居的规则,因此,与司法救济相比,信访不可能提供普适和可预期的权利救济。在现行信访体制下,不少群众的上访问题长期积压,如果不及时改革信访制度,民众上访不断受挫后,单纯制度性缺陷引发的社会问题很可能演变为危机,使社会稳定基础受到损害。[详细] 有了大领导的批示也不过是拿到了一张权利保证书,而这一纸保证书却未必能够驱使权力机器因此而有效运作。如果缺乏常规有效的行政和法律手段,接访活动随时都可能滑向官僚主义的虚无境地。站在这个角度,尽管对大接访活动抱有善意理解,也当洞悉这其中与“法治政府”目标的差距。[详细] |
|
结束语Conclusion |
信访的制度渊源是宪法,本意就是强调的民众参与功能,而今天对待信访各种做法的背后,更多的反映了公权力对这一参与功能的限制和扭曲。 |
凤凰网评论频道出品 | 编辑:霍默静 郭刚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