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于10月18日闭幕。因为此次会议主要议题是十二五规划,自然意义非凡。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声望日隆,但各种社会矛盾也渐趋复杂和尖锐的情况下,人们格外关注此次会议的成果,有人甚至认为,五中全会将开启未来30年改革的大幕。

会后发布的公报立即被媒体连篇累牍加以解读,人们都希望从这份公报中读出中国未来的走向,看到中国与自己的未来。审视这份公报,最引人深思的,莫过“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转变,这一变化应当给予掌声。[新闻专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 淡化GDP发展目标

《公报》总信号: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此前的多次会议主要提出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此次会议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家表示,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字面的改变。对比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等具体目标,可以发现,这次全会没有提及具体的发展数据,而是更加注重民生问题,更加注重社会目标的实现。 [详细]

保证GDP增长速度已不是改革唯一要求

经济结构转型每次都提及,但此次提出的是增长与分配的平衡发展。提法是“平稳较快发展”,与过去的平稳较快增长不同。这表明未来中央对GDP 增速,虽仍希望保持,但已不再是唯一要求,未来更追求的是增长与分配的平衡发展。外媒解读中国的GDP增长不再保证8%,很可能设定为7%-7.5%。

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分析,一是要均衡发展。十一五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强调的是GDP发展速度,完成这个速度的手段主要靠扩大投资来实现。二是实现经济模式的转变。在十二五期间,是实现从传统粗放、数量型的经济模式,转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新经济模式的关键五年。此外,此次制定的政策,考虑的是效果,而不是速度。[详细]

 

调查

1.你认为《公报》为什么作出“增长到发展”转变?
当前唯GDP发展主义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
经济增长和分配不平衡 需要转变重点
这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这是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经阶段
2.你如何看待GDP指标和民生发展的关系?
相互矛盾 重GDP指标和民生发展不可兼得
不矛盾 只是部分地方官员盲目的GDP政绩观破坏了民生
说不清
3.落实《公报》中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你有何建议?
实施包容性增长
进行收入分配改革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尽快推进社会全面改革
其他
4.你认为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
用户信息  
职业  
月收入  
 
解读:转变体现GDP崇拜的破除

唯GDP的政绩观盛行
产生大量社会问题

改革经验和教训表明,如果没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盲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GDP主义就会出现严重问题。譬如,一些领导干部频繁修改城市规划,盲目实施强制拆迁,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一些领导干部好大喜功,盲目地铺摊子上项目,结果导致民怨沸腾;一些领导干部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动用国家强制力量阻止人民群众行使正当的权利;一些领导干部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人为地加剧国家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些领导干部强调超前发展,寅吃卯粮,致使民不聊生;一些领导干部强调先行先试,随意突破国家的法律,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统一法律体系;一些领导干部借口改革收入分配关系,破坏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人为地拉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如果背离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那么,改革非但不能保障和改善民生,反而会直接损害公众的切身利益。[详细]

与恢弘的GDP数字相比
更重要的是人民的幸福

经历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改革正逐渐失去了目标和前进动力是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GDP数据“锦标赛”代替了以制度变迁和全民福利水平提升为内涵的改革,让我们在增长的狂欢中陷入迷茫。仅从增长的数量上看,“十一五”期间,中国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中国GDP更是力压日本,荣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从增长的质量来看,目前中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只相当于日本上世纪50年代或韩国70年代的水平,仍是个不折不扣的发展中国家。

所以,“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公报提到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当中,人民的检验至关重要。 [详细]

展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进人民幸福

用包容性增长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

“包容性增长”最早出自于亚行经济学家不久前提出的理论观点,它是指一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可能或者已经存在的发展失衡、分配结构不合理、分配不公、社会差距因发展而持续扩大、弱势群体利益不能得到很好保护等有违可持续发展宗旨的各种情形,通过政策和法律介入、宏观调控、管理监督、司法救济等多种手段,矫正失衡,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并重,并使发展普惠社会各群体。今年9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APEC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提出“包容性增长”一词,引发了热议。

尽管“包容性增长”未见于本次《公报》文本,但是有外媒撰文认为:“从本质上看,包容性增长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一脉相承,它反映出发展的目的,指导发展的方向。从经济学家的新概念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正式表态认可,可见“包容性增长”在中国高层所引发的强烈共鸣。”[详细]

全面改革 以公平正义实现包容性增长

“保障和改善民生,虽然主要体现于经济领域,但因其涉及面之广、任务之巨,远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途可以独自承担得起。”“如果民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改革不到位,民生之诉求何以畅通;如果行政体制改革不力,政府公共服务何以亲民和高效;如果教育不公平、住房和医疗保障不健全,孩子、房子和就医的压力会使改善民生的成果得而复失;如果法制不彰,野蛮拆迁和维权无门将使民生成为一面纸壁沙墙;如果那些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歧视性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民生改善的新苗就得不到阳光雨露和出头机会。”

“民生不仅是工资增加,还是让人民有尊严地活着、有安全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有更加美好的前景。这都需要继续落实依法治国的原则和推进社会建设。”没有全面的改革,公平正义不落在实处,包容性增长就无法实现。[详细]

  • “民生不仅是工资增加,还是让人民有尊严地活着、有安全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有更加美好的前景。这都需要继续落实依法治国的原则和推进社会建设。”

结束语Conclusion

人们充满热情的解读在继续,因为人们真诚的希望,改革的脚步也在继续。

凤凰网评论频道出品 | 编辑:霍默静 郭刚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