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渔:脱胎换骨的黄世仁应不应该嫁
2009年10月16日 08:34珠江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作者:张若渔

日前,著名文艺评论家熊元义到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讲学时提到“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观点在年轻人中流行。他认为,“这表明人们由上世纪40年代对群众疾苦的同情,演变成而今对权钱的膜拜。”现场,90后女生小谢站起来说:“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代,家庭环境优越,可能是个外表潇洒、很风雅的人。加上有钱,为什么不能嫁给他呢?即便是年纪大一点也不要紧。”(10月15日《长江日报》)

熊元义先生的微言大义一脚踏空了。看上去,那些曾经坚不可摧的东西,似乎已经烟消云散。几十年前的虚拟悲情,一代人百看不厌的经典,经过岁月剥蚀之后,白毛女已不是那个白毛女,黄世仁也不再是那个黄世仁。

熊先生所理解的“同情”或者“权钱”,无疑是打着特定时代烙印的,所伸张的道德判断是不容辩驳和不容亵渎的。但一经语境转换,所有的情感与行为方式,都难免接受时代的重新拿捏。就像现场一位小女生说的,“如果我嫁给有钱人‘黄世仁’,可以拿他的钱捐给慈善事业,帮助有需要的人。”显然,在这些90后一代的眼中,“权钱”是中性的,他们可能都无法理解“对权钱的膜拜”有什么错?为什么会大张挞伐?难道我们高歌猛进的发展,口口声声的市场经济,耳濡目染的一切都是负罪的?

现在的年轻人,是没有历史和道德负担的一代,这使他们看待一些问题的眼光是纯粹、轻松和健康的,一种健康的多元,一种摆脱了苦大仇深之后的轻松。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历史感和道德感,更多时候,他们只是脱口而出自己心中所想,带着这个年纪特有的天真、反叛甚或无知。

对此,我们实不必眉头紧锁、惴惴不安,恰恰相反,我倒是认为,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如果现在的年轻人和那个时代的人们一样,有着强烈的阶级斗争观念,一见到“黄世仁”三个字便血压上升,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那反倒令人恐惧。社会的发展终究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不能说只允许物质进步,却让人们的精神停留在刻舟求剑的几十年前。

现在的小女生不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毛女,她们眼中的黄世仁也不是那个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而是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90后版本的“黄世仁”。当然,如果“黄世仁”这个名字太容易引起争议,你也可以换成朗朗、费翔。本质上,这只不过是小女子的闺中情思,无涉任何历史观与道德观问题。不知道熊元义先生有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争论的其实完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台湾作家龙应台早年留学美国,看见美国的年轻人抬头挺胸,昂首阔步,轻轻松松地面对每天升起的太阳,她觉得不可思议:“这样没有历史负担的人类,我不曾见过,我,还有我这一代人,心灵里的沉重与激越,是否有一个来处?”或许,我们的心灵的确是过于沉重了,仿佛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证明给历史看,如果你做不到轻松一点,至少应该允许90后轻松一点,幽默一点,解一点风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若渔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