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肖畅
7月29日起,山东冠县所有网吧停业整顿。用当地的官方口径来说:停业是为孩子们的学业着想,也是为了不让“游手好闲”的年轻人聚集,等等,总之是出于“民生”的考虑。当地官员称,这是办了“一件人人拍手称快的事”。
不过,也有网吧业主翻出网上的一篇批评冠县计生办的帖子,说因为有人在网吧发表类似言论才招来网吧停业的“厄运”。当然,在新闻中并无确切的证据予以支撑的情况下,这个判断,我们姑且暂不置评。即便真有其事,至少当地官员也并未将之作为停业的理由,说明因言论而封杀言论渠道的传统手段,还是拿不上台面的。
那么,“民生”的考虑,是否足以构成停业的理由呢?用当地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振乾的话来说,停业是“牺牲一小部分商人的利益”换来“绝大部分民众的叫好”,也即以少数人的利益换取多数人的利益。这种做法,让人颇为费解。莫非这“一小部分商人的利益”,不在民生之列,需要另当别论?再者,这“绝大部分民众”又是哪些人?虽然有不少老师、家长拍手称快,但我相信总会有那些无网吧可去的人会暗自神伤吧。看来,这些没有参与“拍手称快”的人,大概又不在这“绝大部分民众”之列了。如此民生,又是谁的民生?
据报道,这次网吧停业,其后有全国背景,即清理整顿文化市场。整顿文化市场固然没错,但需要整顿的理由,恐怕与业主有没有遵守文化市场规则有关,总不至于连他们的合法利益也要一并“整顿”掉吧。你说要整顿吧,那就给出指导意见,譬如不合法的经营内容一律清除,譬如给不按规则经营的业主们补补课——但是,他们作为经营者的合法利益,不可能在需要被整顿的范畴。如果说要他们做出利益上的牺牲,为“绝大部分民众”的利益让路,这就等于否定他们利益的合法地位,而这种否定,在法理上根本找不到依据。
市场经济搞了这么多年,我想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应该是人人熟知的:任何市场主体,都只天然地为自己的利益负责,只要他们不违法,不犯规。至于“绝大部分民众”的利益,或者称为公共利益,是市场自发提供的,是政府管理提供的,是各种利益互相博弈与妥协所达成的结果,但绝不是以哪一方利益的否定为前提。如果是这样,那么“绝大部分民众”的利益倒会凸显出一种暴力的底色,而这是值得人们警惕的。
孩子迷恋网吧,也许会影响学业,但我想,任何非学业因素的迷恋都可能会影响学业,如果按照网吧停业的逻辑,那可能就要一路斩杀过去,直到禁欲主义全面推行。而那个时候,孩子们能迷恋的恐怕就只有学业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么蹩脚的停业理由都能拿出来,我还真怀疑它的真实成分,而对网吧业主们的猜疑多了几分遐想。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肖畅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