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体制不变,增强学生体质是空谈
2009年09月08日 07:37华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对现在的孩子,我有时候真同情他们。比起他们的父辈,这代人在物质上空前富足;对外界信息了解的手段也很多,比如能用手机、可以上网;娱乐和游戏的方式也十分丰富,远非父辈当年所能比。

可是,我觉得现在孩子的童年并不轻松和快乐,太多的功课让他们本应游玩和运动的时间被挤压。因为物质的富 足

,这代孩子很少见到“豆芽菜”,但“大 胖墩儿”比比皆是,这种胖子多是“虚胖”,一些孩子体质虚弱到人见犹怜的地步!中小学生体质普遍欠佳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政府和家长当然着急,于是,一些相关法规出来了。8月30日,国务院公布了《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运动”。9月1日,《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 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地方性法规,并第一次以法规形式规定各年级学生的书面家庭作业量。重庆市江北区也在新学年到来前出台了类似规定。这些法规的积极意义毋庸多言,但我想提醒的是,学生体质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体育运动问题,也不仅仅是靠下文要求增加运动量、减少家庭作业就能解决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整个教育体制乃至社会结构的变化,绝非短时期所能解决,也非“头痛医头”式的药方所能治愈。

“素质教育”的提法已有些年头了,但效果如何,社会应有比较公允的评价。笔者在当小学生时,虽然没有“素质教育”一说,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倡了好多年,我认为其主旨和“素质教育”庶几相近。那时候中国的经济水平、国民受教育程度自然和现在没法比,但单就中小学生的体质而言,恐怕普遍强于现在。尽管当时学校体育设施比现在简陋得多。

我觉得原因不外乎这么两点:一是那时候社会“成功教育”的声势远不如现在浩大,或者说全社会以及家长们对“成功”的理解比现在更为从容、冷静。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要求远不如现在家长那样迫切与焦虑,学校也没有给孩子布置那么繁重的家庭作业,尤其是小学阶段,“边玩边学”几乎成了我们那代人的共同记忆;二是二三十年前,中国农村人口占80%,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农村上学,尽管学校没有像样的体育设施,但孩子们步行上学、课余帮家长干农活是家常便饭,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既能磨砺意志,同时又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城市生活、就学,他们的作息几乎和整个城市的管理一样,精细化到了极致,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都被家长安排得“井井有条”,几乎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而“高学历”意味着成功的价值观,让几乎每个家长都不敢让孩子在学业上稍有松懈。既然成功意味着高学历,而高学历要靠考试取得,那么只要能考高分,其他任何活动必须让步,什么体育锻炼的时间,什么培养孩子爱劳动,统统都得靠边站。即使有家长心疼自己的孩子,但看到别家的孩子进补习班,进各种“特长班”——— 这些都是为了升学,谁敢冒着“毁了孩子前途”的风险让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游玩或者运动?

这些教育体制、社会流行价值观的大问题不解决,法律法规对孩子体质健康的促进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我不乐观。(十年砍柴 知名网评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十年砍柴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