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该担忧的是没有任何希望
2009年03月30日 10:59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1月23日下午3点多,女大学毕业生刘伟自溺于一个倾倒垃圾的狭小水池。从她生前的日记里,我们或许可以找出最终让她走向不归路的原因:生于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当家里倾其所有支持她读完大学之后,却发现找工作是如此的困难——刘伟生前的最后一篇日记只有六个字:“为什么这么难。”

将刘伟的惨剧和另外一条新闻放在一起,或许更有意义:今年重庆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记者追问起原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招生负责人称原因在于现在“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农村蔓延。

是不是真的是因为“读书无用论”思想在蔓延?我们还很难确定,记者显然并没有采访到弃考的高中生,单凭招生负责人的一个观点就下结论显然有些仓促。但是如果我们反观刘伟的惨剧,她的家人会不会感到读书真的没用呢?

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曾表示,他所在的学校和专业,连续几届,一个班级三十几人,居然一个来自农村的都没有。

一直以来,在我国农村孩子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高考。考上大学,并不仅仅意味着你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更意味着你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过上更好生活的可能。而现在,这唯一的途径看起来也那么希望渺茫。看看那个自溺于水池的刘伟,大学毕业后的她几经努力却找不到工作;还有那些又回到农村做村官,被称为新“上山下乡”的大学生们——我们面对那些任满仍旧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大学生村官们怎么能不心生忧虑?

“读书无用论”或许并不是最值得担忧的,如果这个社会足够健康,无论你是否上大学,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只要你足够努力,只要你目标明确,还是一样会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还是能够取得成功。但是,这个社会足够健康吗?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个看不到希望,留下一张字条而消失的农民工罗炼呢?

“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看起来是罗练一个人的绝望,但这难道不是这个社会的现实吗?上大学,看起来希望渺茫;而不接受大学教育,似乎更没有希望。

我们最应该担忧的也应该在于此——不是有改变命运的途径我们不去选择,而是我们发现命运原来根本不可改变。这一点,刘伟发现了,她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这一点,罗炼也发现了,于是消失至今而不知其踪。我们还要等到更多的悲剧出现,才会反思,才会想办法解决吗?

在刘伟的生命,罗炼的留言和重庆上万名农村高中生的选择背后,是复杂的教育体系和社会问题的综合,是平民上升的渠道被阻塞,是本应自由流动的人口不自由,甚至是经济体系的不平衡(最能吸收劳动力的民营企业一直得不到更好的政策倾斜,而享有大量政策优势的国营企业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解决,或者不能让人们看到将要解决的希望,那么可以肯定的是,罗练的无望、刘伟的悲剧、重庆高中生的弃考……类似的事件,也不会有减少的趋势。

凤凰网评论编辑:张恒

版权声明:凤凰网原创评论,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上期评中评:给时评作者提五个最基本的要求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