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户籍制度的问题,我们已经谈的太多了。尤其是上海户籍制度松动后,更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应。一些人赞成,更多的人反对。但是不能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许多人得知上海户籍制度松动的事情后,第一件事情想的可能会是:我有没有机会?许多人批评、责骂上海、北京等地的户籍制度,不是因为户籍制度带来了不平等,而是因为自己想获得“特权”而不得。正如彭远文在《总有一款“身份双轨制”适合你》一文中所说的:而最可悲的,莫过于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为自己的特权而奋斗,而不是为平等奋斗。孟波打了一个比方,我们目前的户籍制度正像在人与人之前建起了一堵墙。我们在墙这头,另一部分人在那头。而我们现在所想的,不是推翻这堵墙,而是想到墙那边去。
所以我们不必对上海的户籍制度的放开过于乐观,事实上并非如杨于泽所说的户籍制度每放开一点都是进步,也并不像五岳散人所期待的:“从户籍制度建立到最坚固的堡垒之一开始松动,我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只要这个闸门一开,权利这件事是挡不住的洪水。”
事实上,上海的户籍制度不过是旧瓶装新酒,不过是给了我们一个平等或者即将平等的假象。按照上海这样的操作方法进行的所谓户籍制度改革,只会进一步加剧我们现在的不平等,形成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歧视的局面。
户籍制度最应该改革的是,逐步取消其身上所承载的特权附加值,而不是让更多人享受这些特权。我个人以为,如果现在高考中取消掉因为户口不同而实行的不同分数线的话,其意义要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同时放松户籍准入条件要更具意义。
我们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不是有许多不平等的事情存在,而是我们会把一个平等的假象当真。如果我们认识到不平等的存在,我们还会去追求平等。但是一旦我们认为平等的幻象是真实的话,那么我们追求真正平等的动力来自哪里?
鄢烈山在一篇名为《政府机关不要门卫才正常》的评论中指出,“80后”一代,大多以为电视是与生俱来的,正像新世纪出生的孩子则会认为人活着就该用电话电脑一样,许多事情在中国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了。而在这个前提下,当80后一代发现自己可以用电脑的时候,就会觉得是一种进步所在;而在这个前提下,当上海给了一个户口松动的信号时,我们产生了一个即将平等的愿景。
被赐予的平等并不是真的平等。如果仅仅是让一部分人先平等起来,或者仅仅是换了个座位我们就高呼身份平等了,实在有些过于乐观了吧?
最后还是引用秋风的一段评论吧:
现代国家都是国民国家,至少是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它的根本特征是,每个人在国境之内完全平等,在境内任何地方都能够享受到国家法律的平等保护,这包括,他可以在境内自由迁徙,任何地方政府不得对此施加不合理的限制。仅对特定“人才”开放户籍,就属于不合理的限制,因为它取消了普通人的迁徙权。而在一个现代国家,如果人们不能自由迁徙,怎么能算是“国”民?
但愿有一天,我们不需要在自己的国家里“偷渡”。
凤凰网评论编辑:张恒
版权声明:凤凰网原创评论,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上期评中评:从《贫民富翁》看中国当下社会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