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敏: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与中国改革
2009年08月24日 08:38南方都市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嘉宾简介

石小敏,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高级经济师。曾任国家体改委处长。1991年至今,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工作,历任调研室主任、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运行与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现代化探索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性、曲折性与规律性有切身的体会与认识。

据美国商务部修正数据显示,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美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折合成年率后为下降5.7%,小于去年第四季度6.3%的降幅,经济学家认为,这表明美国经济在2007年底首陷衰退后已经触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在4月发表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美国经济到2010年年中可望开始复苏。对此,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表示,美国经济虽然已经结束“自由落体”式的下滑阶段,但复苏仍有漫漫长路要走。

危机无疑已经改变了世界,也将深刻地改变中国。这场全球金融风暴爆发已经一年多了,站在“止跌回稳”的复苏关口上,再来看待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场危机?我们又是如何在应对这场危机?而这场危机能为中国的下一步改革带来什么?

危机:世界经济恐陷“日本沉没的十年”

在危机的题目下,主要讲四点,如何判定、如何分析、双重危机、危机的进程。

第一,如何判定危机。

危机爆发之后有两句话现在成为了共识。一句话是说这场危机是百年未遇的,这是格林斯潘的话。还有一句话,这是二战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全球性危机。二战结束到现在已经过去60多年了。对于这样两句话好像有共识,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这是基于历史经验对危机进行的判定。

第二,如何分析。

我们通常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给出分析,而经济分析分为两层,一层是经济学,另一层是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的分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周期理论。所谓的长周期理论,有康德耶拉夫周期等,它的主要论断是经济的高成长阶段往往和重大、新兴产业的出现有关联,和技术的突破、市场的突破相关联,它的孕育期有二三十年,成长和发展期也有二三十年,所以康德耶拉夫周期是以五十年来看待的。这次危机爆发之前,最重要的产业发展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它在试验室和军用上走过很长时间,大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到社会生活和整个的经济生活当中来,它的发展顶点,走到顶峰大概是以2000年的纳斯达克泡沫爆发为标志。

但是比产业周期理论更重要的是经济学的另一个方面分析,直接从经济学理论来分析这次危机。现在一个词流行起来,叫做“资产负债表衰退”,或者说“资产负债表危机”。这个范畴的创始者是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他是已故海基会会长辜振甫的侄子。2008年辜朝明出版了《大衰退———如何在金融危机中幸存和发展》,重点是总结日本长达15年衰退的基本经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辜朝明在书中说,日本的衰退时期有三个重要的宏观现象,一个是经济增长低迷,长期在零增长上下徘徊。第二是通货紧缩,物价总体上处在一个阴跌的状态中,物价处于负的零点几的状况。第三个宏观经济现象,术语是流动性陷阱,翻译成普通话就是零利率———央行的贷款利率降到零,也没有人借钱。这三大宏观上的表象笼罩了日本十几年,挥之不去。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石小敏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