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我在《南方都市报》接连发表了几篇有关全球变暖的短文,我认为:
但要是认为全球变暖就是每年暖冬,到处暖冬,就是各地的气温越来越高,那未免将全球变暖看得太简单了。
首先,全球变暖是在一个特定阶段内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但并不意味着每年甚至每月的气温都是在上升的,并不排除在其中短时期内或少数年份会出现气温不升反降的现象。即使都是上升,其幅度也不相同,不会是一种平均的匀速的变化。
其次,即使同样处在气温上升的过程中,在地球各地的表现也并不相同。变暖,是就全球的平均状况而言,在多数地方变暖的同时,少数地方反而变冷,是完全可能的。譬如前几年,中国的黑龙江省出现过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温,最近美国东北部有些地方的气温降至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近日的降雪量也创造了新记录。在国内多数地区夏季普遍持续高温的同时,一些地方有过罕见的凉夏、早秋、早霜甚至早雪。
在我的文章发表不久,辽宁降下了罕见的大雪,近来各地出现的持续低温、暴雪、冻雨至少证明了即使全球变暖的总趋势不变,气候的剧烈变化也不可避免。这不是我有什么自见之明,而是自然规律,我不过略知皮毛。正如日前国家气象局发言人所说,近期的异常气候“完全在意料之中”。
问题是,意料之中的事为什么不能在事先充分地告诉政府主管部门和公众?近年来“全球变暖”充斥于各种媒体,频繁出现在各级官员的言论之中,几乎所有的环境和气候变化都会贴上“全球变暖”的标签,而有关全球变暖的比较全面的解释却很少见到。有的专家在异常气候发生后讲得头头是道,因果关系也讲得很清楚,似乎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可是在事先的有关言论中却丝毫不提到这种可能性。
其实只要稍有准备,由异常气候引发的灾害程度和影响就能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可以避免。比如长江流域多数城市,以前每到冬季来临,就会在露天的水管上包扎稻草、旧布或保温材料,所以尽管出现冰点以下气温也不致爆裂。但在连年暖冬后早已没有这项习惯,以至气温刚降至零度以下就措手不及。有的新建的高速公路、机场根本没有配备除雪机械,一场小雪就陷于瘫痪。由于政府不重视防冻御寒物资的储备,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措施成了无米之炊。
当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还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不能指责气象部门和专家没有作出精确预报。但更全面地普及全球变暖的常识,将可能发生的异常气候和灾害告诉政府和公众,还是能够做到的。
文本来源:南方都市报
相关评论:
作者:
葛剑雄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