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联合早报:于丹成笑柄 源于自大又自卑
2007年08月17日 17:37中国新闻网投票数: 顶一下  【

中新网8月17日电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发文说,“于丹红遍日本”的新闻之所以被人当作笑柄,是因为普遍存在的自大又自卑心理。这种虚妄造就了对世界文明的一厢情愿心理,越是渴望被人奉承,越是表明自己的孱弱。原文摘录如下: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叹传统文化日益消失的时候,有两条新闻格外让人提神:一是《论语心得》热销,学者于丹被捧为“女孔子”而红遍日本,她在京都举行的世界孔子学院论坛演讲时,场下鸦雀无声,“掉根针都能听见”;二是五家出版社争抢《论语心得》的日文版权,不仅是普通民众,许多政治家也想借这本书分析未来中国的走向。

看到上述新闻,我似乎也看到了日本书市门前的抢购风潮,由此而想到中国文化在国外展现着无穷的魅力。如果不是看到日本媒体有关质疑,我宁愿相信这些都是事实。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媒体没有给中国人面子,所谓的“热销”根本不存在。而于丹的“知名度”也仅限于日本的一个小小的学术圈内,大部分民众和官员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那么,中国的某些媒体凭什么制造出这样的“太虚幻境”?仅仅是个别日本人称于丹女士为“女孔子”吗?凡是有些社交知识的人都明白,那无非是种礼节上的客套。对于日本人来说,也许对《论语》并不陌生,但能不能接受于丹的这种“解读”尚且有待考证。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有水份的新闻竟被中国主流媒体无限放大,几乎变成一场文化狂欢。更难以理解为什么于丹被日本人称道,就有许多人沾沾自喜。

大约是中国古代文明太富有感召力,或者是“文明古国”情结在人们心中扎根太深,以致如此的吹捧都让人们深信不疑。事实上,所谓的《论语心得》说到底不过是“于丹心得”而已,如果说还有一定的价值,那就是她把古典论著用通俗方式进行了一番演绎。而文化繁荣并不取决于演绎,更不是依仗外国人的几句褒奖。

不错,《论语》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经典象征之一,以其为代表的儒教思想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所谓的“日本政治家们想借这本书来分析未来中国的走向”无疑是自欺欺人,且不说《论语》有没有预测上下5000年的神奇功效,如果把一本古代典籍当判断一个国家未来政治发展方向的依据,也未免太愚蠢了。

近年来,中国人都有一个“大国崛起”的梦想,打造“软实力”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尤其是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语境下,不管是旅游景点还是歌厅酒吧,到处都在打文化牌,连官方招商引资都是“文化搭台”,进而导致出了形形色色貌似复兴传统文化的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的虚荣病态开始发作,片面认为,只要受到外国人的赞誉就是优秀文化。不知道这到底是自豪还是自卑。

众所周知,文化的传播并不只取决于国力强弱,关键在于接受人类发展的先进理念。中国的某些媒体所谓的“左手《论语》,右手算盘,打造了今天的日本”,简直就像痴人说梦。谁不知道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因为他们感到了儒教文化的严重缺陷,才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正是“明治维新”为后来的日本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奠定了文化基础。

“于丹红遍日本”的新闻之所以被人当作笑柄,是因为普遍存在的自大又自卑心理。这种虚妄造就了对世界文明的一厢情愿心理,越是渴望被人奉承,越是表明自己的孱弱。

《红楼梦》对这种浮华而奢侈、自尊而自卑现象进行过入木三分的刻画,为了让人读懂儒教文化下的中国社会真义,作者特地展现了一个“太虚幻境”,其状态如同一个大大的肥皂泡,远远看去绚丽灿烂,实际上却是空空如也,并谓之“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原题:于丹红遍日本的“太虚幻境”

作者: 王龙   编辑: 吴飞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