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股市] |
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杀伤力”仍在全球金融市场持续显现。美国股市8月15日大跌至4个月低点,亚欧股市再次受到牵连,亚洲股市8月16日再次遭遇暴跌,印尼股市更是狂泻5.8%,创1年多以来最大单日跌幅。香港股市也没能避免厄运,恒生指数昨日跌至两个月以来低点。澳大利亚股市也跌至7个月来的最低点,金融股领跌。
与其把这样的市场恐慌归咎于金融剧变,不如从投资者的心理上寻找原因。
1998年9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宣告破产,这只巨型对冲基金的没顶,标志着信贷市场的一个转折点,券商和银行都受到很大冲击。投资银行类股票价格一泻千里,市值在短短几周内大幅缩水。当危机最终来临时,资产价格错位已异常严重。
时间快进到今天,多数分析师都承认,当时市场的剧烈震荡是非理性的,根本不了解或没有找到问题根源所在的投资者纷纷抽离信贷。那么,现在呢?截至今天,没有具体可信的迹象表明,哪家大型机构会重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覆辙(尽管关于这一点的谣言正在沸沸扬扬地到处蔓延,但凡是当事者没有承认的,它就还是谣言)。这个时代的银行和券商在规模更大的同时,也更加多元化,风险防范的手段与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更不可同日而语。简单的说,现在的银行有能力轻松地承受一次大的失败,因为风险已经被转嫁得十分充分:爆炸只会造成成千上万的小坑,而并非投资者害怕的“黑洞”。
无论投资者怎样惴惴不安,但总的来说,企业的信贷质量依然保持良好;多数银行的信贷质量也没有下降。评级机构可能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迫于压力而重新评估,但各大投资银行自己的投资级别至今并没有出现恶化。
问题是,为什么投资者对这些视而不见?
危机浮出水面后,各国央行为了提升市场流动性而采取的大规模干预措施,欧洲央行向系统注入的流动性资金超过了所有其他央行注资总额;当地时间8月14日,欧洲央行宣布再次向欧元区银行系统注资77亿欧元,从而使欧洲央行向欧元区银行系统的注资已超过2100亿欧元。本月9日,该行首次向欧元区银行系统注资948亿欧元,10日又注资610亿欧元,13日再次注资约477亿欧元。
当地时间8月15日,美联储还在继续追加注资,向金融系统注入70亿美元,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自8月9日以来,美联储已连续向金融系统注资共710亿美元以“救市”。除美国外,为缓解此次次贷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日本央行等也纷纷向金融系统注入大笔资金。这些举措无疑于蒙住了投资者的眼睛。他们看不见、摸不着、更猜不透:到底危机有多严重。结果,各国央行每一次“稳定市场情绪”之举,都重重捶击着投资者本就已经脆弱不安的心。就连最乐观的分析师现在也不得不承认,金融机构与散户投资人要恢复信心,绝非几天就可完成。“目前的市场气氛,仍处处充斥着忧虑”。
此时,法国兴业银行成为第一个站出来的反击者,该银行8月15日发表声明称:“有关旗下基金因美国次级债危机而大受亏损的消息纯属杞人忧天的谣言。”法国兴业银行认为,即使情况再糟,亏损最多约为1000亿美元。这金额听来惊人,但其实仅仅约相当于标准普尔500指数所包含公司总市值的1%。这项数值凸显出了真正的问题,市场的恐慌实际上多是因为心理崩盘,而非金融剧变。
文本来源:国际金融报
看中国股市:
各地媒体评论:
公众观房价:
媒体解读:
作者:
艾家静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