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无人机研制历程:大批战机改为无人机
2008年12月03日 09:43新华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无人机]

中国军工在歼-7早期型基础上改装的超音速无人机

突破音障的背后 

九十年代初,随着航空武器系统的飞速发展,国家航空武器的试验需要一种速度更高、性能更好、更接近真实飞机的无人靶机,研制新型无人靶机已迫在眉睫。当时,赵煦与瞿勤等人提出了超音速无人靶机的研制方案,并一举中标。

但是,让无人驾驶飞机冲破音障太难了,美国攻克这一世界难题用了8年时间,耗资达数十亿美元,仅它的一个设计辅助软件就花费了270万美元。各种困难纷至沓来。时间紧,任务多,经费少不说,厂房施展不开,国内材料和退役飞机原料难以保证,各种检测设备缺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面临这些困难,他们奉献了太多的智慧和心血。

在攻克选定参数的难关中,赵煦总结科学的参选办法,经过规化、压缩、预选、数字仿真数模方法等,从三百亿个参数中选取1组参数,像大海捞针一样选取参数,其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最后,他成功了。

当时我国的数字控制技术才刚刚使用,尚无成熟的数字式飞行控制系统,有的专家预言,中国应该像苏联、美国那样发展数字式超音速无人机,否则一二十年内造不出超音速无人机。这一重大技术难题摆在了课题组全体人员面前,课题组的同志走出戈壁,到某航空学院做飞机自动控制系统实物模拟试验。试验接连失败数十次,赵总坐卧不安,就连吃饭走路也在思考,由于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赵煦病倒了,严重的头晕使他坐卧不宁。以后每做一次试验,其他同志都到医院给赵总送一次数据。在接踵而至的失败下,另一位年轻的同志、现任二站站长刘丰军丝毫没有放弃,他把数十次试验的几百万条数据拿出来,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人瘦了好几圈,期间家属在老家生孩子也顾不上看望,终于成功研制出“某型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实现了对靶机进行大空域、大速度飞行的自动控制。

在实验过程中,飞机地面纠偏又成了一个拦路虎。高工滕忠民夜以继日,苦思冥想,终于从废旧的电磁阀上得到启发,利用磁阀有规律的振荡原理,研制成功了“点一刹一点”的自动振铃纠偏系统。用上这种系统,无人机就像有人驾驶一样。

无人机飞行遥控采用的是电子管遥控系统,但该系统不仅昂贵,而且操作不方便,不适应超音速靶机的遥控。时任室主任李宏斌主动请缨,研制了一套新型遥控系统。恰在此时,他又陷入深深的两难决择之中。研制工作才刚刚起步,后续的事情很多,如果再继续担任室主任就会造成分心,又要抓科研试验还要抓管理教育,肯定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项目当中,怎么办?

带着这样的心理斗争,他一夜未眠。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