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无人机研制历程:大批战机改为无人机
2008年12月03日 09:43新华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无人机]

经过专家技术革新,老式的长空一号无人靶机又焕发了新活力(2008年10月30日摄)。(新华社发 谭超摄)

驻扎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空军某基地官兵和科研人员,以科技强军为己任,始终追踪世界军事变革前沿,数十年如一日,顽强拼搏、刻苦攻关,成功研制出多型无人靶机、无人战机,先后为我国航空、防空武器系统的试验、鉴定、批检和空军合同战术训练靶试任务提供各型靶机300多架、靶弹500余枚、伞靶300多顶,为空军武器装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自主研制的某型无人战机,2006年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8年的第一场雪刚落,记者走进大漠深处,探秘中国无人战机研制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定要研制出我们自己的无人靶机 

六十年代初,我国还没有无人驾驶靶机。虽然1965年从苏联进口了“拉-17”靶机,但这种飞机性能差,使用空域窄,续航时间短,只能飞十几分钟,而且协作面广,每次执行空靶任务时,要有苏联进口的大型飞机带到天空投放。而此时,还面临着进口大飞机严重的老化问题。基地官兵对此深感忧虑,“没有靶机,武器再好也无法试验定型”,但若长期依赖进口,势必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新型武器装备的发展进程,只有靠自主研发,才是唯一的出路,他们立志要为改变这种局面而奋斗,研制出自己的无人靶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基地一区二站总工程师赵煦,是无人机主要研发者。他向记者回忆到,在当时国家经济实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条件下,研制一种新型且性能先进的靶机,其难度异常大。无人机研制必须结合国情实际,土法上马,少花钱、多办事,就像赵总他们提出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如果不依靠载机带飞投放,靶机就得有腿脚。“拉-17”靶机是由母机带到空中,像“母鸡下蛋”一样从天空投放的。赵煦由此触发灵感,创造性的提出天空带飞与地面带飞一致的原理。如果能够设计一种能滑行的小车,把飞机固定在这种小车上,利用发动机的推力使飞机滑跑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突然将飞机与小车分离,这样,飞机就能自己飞上天去。但是,这样的方法史无前例。如何实现机车分离,是一个大难题。赵煦等人大胆提出了用自动点刹纠偏的起飞车,“背”着靶机滑跑起飞。

六十年代的基地,一切条件都是那么简陋,设备零件短缺,试验条件也非常差,官兵们硬是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他们从废品堆里找来了某型歼击机的轮子、钢筋、铁条,让基地修理厂为他们焊接了一个车架子,一切都是土法上马,因陋就简。为搞好总体方案的设计,赵煦把计算尺、算盘、手摇计算机等能用的工具全用上了,没有资料就比着实物建立计算模型,对空气动力特性、结构强度、飞行性能、飞行航迹等进行了全面的计算论证。通过边研究、边试验,1966年12月6日,由赵煦等7名同志改装的飞机一举试飞成功,它为我国自行设计无人机奠定了基础,是我国航空史上的一件大事。后来这种被命名为“长空一号”的无人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争气机”。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