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中国多款新战车高寒试验:新型坦克五年定型
2008年02月21日 09:11新华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坦克]

某型主战坦克在动力、火控方面都有很大提高,数字化方面更是有着跨越式的进步,武器性能的提高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装备研制时间上的进步。这型坦克短短四五年就能定型,比起以前动辄10几年、20年的定型时间,这种进步是飞跃式的,但试验队的工作也因此成倍增加。

他打过1.5万发炮弹和导弹

靶场还远在几公里之外,我们到时已经将近中午了,某型装甲车正在进行射击试验,主持试验的是试验队武器系统专项组的组长王兆祥,这位“军中炮王”王治功的弟子和接班人跟我说,他打过的炮弹和导弹都已经超过1.5万发了,打过的机枪弹更是不计其数。在靶场,有幸和大家一起吃了顿战地午餐,食堂里送来了鸡蛋和包子,我头一回感受,别有风味,用王组长的话说就是:第一口有热气,第二口就凉了,第三口带冰碴。

我们终于弄清楚了这里的树木显得格外瘦弱的原因:8点钟太阳出来,4点钟就落下了,日照的时间短,生长的时间就短。然而这里的工作时间却一点儿都不短,试验队一天的时间表是这样的:早晨6点钟起来为战车加温、准备,7点钟吃早饭,7点半出发去工作,12点吃午饭,13点出发,15点半收工,16点天黑,之后战车维修,晚上整理数据,分析问题,交流经验,22点以后才能休息。因为晚上温度低,很多试验都得在晚上做,连夜工作是家常便饭。

现在试验站的条件好了,居住、饮食等保障条件和原来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试验的技术和手段也提高了,所以尽管气温很低,但是冻伤已经明显减少了。不过,总有新情况发生——某型轮式装甲车做公路行驶试验时,因为路况复杂,车内视界有限,驾驶员不得不探出头来,虽然设了一个挡风罩,但风会回过来吹在后颈上,所以脖子冻伤的不少。做低温试验时,尽管已不需要人工记录数据了,但还是需要人工把传感器拧在油箱底壳上,这可是一个苦活儿,戴着手套拧不紧,不戴手套一拧掉一层皮,说到这儿,政委也沉默了。

杜政委是坦克驾驶员出身,什么苦都吃过,和我们回忆起以前来边城做试验坐火车几天几夜,睡行李架,住窝棚,在野地里上厕所,却一脸地回味无穷。几天里,和政委交流不多,他太忙,试验期间,他就是这里的家长,事无巨细,亲历亲为。

现在试验站里很热闹,每次吃饭的时候食堂里熙熙攘攘,可等到寒区试验做完了,大家都撤了,试验站就只剩下5个人了,2个干部,3个战士,就是试验站一家人。颜站长说话带着浓厚的山东口音,这很容易让人忽略他已经呆在这里整整20年了。看着眼前这个典型的山东大汉,我们突然想起了《士兵突击》里的一句话: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对此,常年驻站的人都有不同寻常的深切体会,可年轻的刘助理依然很快乐,他邀我们夏天来。走的时候,我敬他们1碗酒,可1碗哪里够呢,3碗都不够。

“每一次都要经历千难万苦的跋涉,每一次都要面对脱胎换骨的考验,每一次都能体味苦尽甘来的幸福。”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