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星 黄庆: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看中国舆论传播之不足
2010年04月22日 13:51公共外交通讯 】 【打印共有评论0

非政府组织:西方与中国

除了国际媒体,大会还吸引了大量非政府组织参加。12月7日开幕式,会议大厅里挤满了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据会议组织者称,一共有45,000人注册参会,其中非政府组织代表就有近30,000人。

一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注册的数量远远超过中国的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来自世界各地,但是多数来自发达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组织注册的来自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具不完全统计有100多个,而在中国名下的仅有20个左右,而且其中有4-5个来自香港、台湾地区。以非政府组织代表的身份参会的发达国家代表显然在总人数上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

二是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组织性强。多数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人数多,租用展区位置大且明显,并组织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展览以及活动,每天都吸引参会者的注意。所有这些研讨会、展览和活动从多个方面传达着能够影响气候变化谈判的观点、信息。在发达国家基金会的支持下,这些组织还赞助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参会。中国人也不少(100多人),但是多数也收到了国际性主要非政府组织或基金会资助。这其中不乏年轻人。他们满腔热情,但是未被我们有效组织和发挥作用,而且他们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复杂性显然很不了解。

三是西方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中国非政府组织。在非政府组织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更值得关注的是舆论及其传播的影响。自称由全球500多个非政府组织组成的“气候变化行动网络”在会议期间每天出版一期生态日报(Eco Daily ), 跟踪气候变化谈判进展和重要的研讨会上传播的信息,据说该刊物内容与以前相比较,缺少了对发达国家的批评和评论。这里我们不得不怀疑发达国家提前对舆论引导的安排。相形之下,在我国名下的非政府组织寥寥无几,声音小,力量弱,无法对会议施加影响。在研讨会上,有的非政府组织力量大谈我国减排的成绩和经验;有的讨论我国减排的空间,甚至比发达国家还要积极来压缩自己的发展空间;几乎没有研讨会来讨论介绍气候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困境,减排的压力给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的负担。在缺乏公共外交组织的框架下,这样的参与,实际上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恐怕要大于正面影响。

从公共外交的角度看,我们在参与国际间大型谈判、会议等活动时综合实力上远比西方发达国家要弱,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使中国政府首脑和外交部官员都表现优秀,我们在整体上还是无法与发达国家抗争。缺乏公共外交的安排,中国希望展示的形象是无法成为现实的。而西方在非政府组织中力量强势,他们的公共外交就占优势。尽管这些组织大都表示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减排义务,但是,他们通过研究报告、展览和研讨会等设计,大量传播气候变暖给小岛国和最贫困国家造成的危难,以此转移或分散针对主要发达国家的斗争矛头,引导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国和最贫困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代表来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试图改变“共同但有区别责任”这一谈判原则。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高蕾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