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星 黄庆: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看中国舆论传播之不足
2010年04月22日 13:51公共外交通讯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相比西方媒体舆论,中国在运用舆论传播力量、非政府组织开展公共外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为此,我国应把学者、社会活动积极分子、学生、非政府组织同政府部门结合起来,提高舆论传播和公共外交水平。

不管我们是否有准备,2009年中国被推到世界的前台,或许是因为这一年中国经济逆风增长,或许是因为这一年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被推到前台,“中国话题”开始持续占据境外主流媒体报道议程。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国际舆论传播及公共外交。

中外舆论传播的落差

根据中国日报社的舆情调研,2009年外媒涉华报道,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大的飞跃。这些报道已不再局限于对中国的粗浅认识,而是调整或是被迫适应中国崛起的事实,开始倾听或者转述来自中国的声音。

中国坚持维护自身利益,无论是在人民币汇率还是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中国都有自己的立场。中国的自身定位是: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说,一开始国际社会还是认同我们自己的定位的。但是2008年从美国刮起的世界金融风暴开始改变人们的看法。接着在气候谈判过程中,中国又不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将中国视为一个全球经济和气候变化的利益攸关者的看法开始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定位。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 G.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 Bergsten)去年在《外交事务》上再次提出了“G2”的主张,又把中国和美国置于一个集团中,并得到西方一些有分量的战略家和学者的支持和赞成。中国总理温家宝2009年5月20日在出席中欧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时,明确地阐述和解释中国的立场,强调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世界将形成中美共治的格局,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

温总理的讲话表明,国际社会舆论中有些人想借中美共治的格局来重新定位中国。可见中国对自己的定位和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定位已经形成落差,我们自身的实力和外部世界对我们的期待也形成了落差。在此背景下,中国公共外交和舆论建设及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高蕾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