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60年,广州人均居住面积增十倍
2009年08月24日 04:44广州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然而,住房远远不够。年轻人刚进单位的三四年住集体宿舍都没问题,但是五年后一般都结婚了,集体宿舍不行,怎么办?古老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在单位的大礼堂中,中间留出一条小道,两边用木板隔出一个个12~16平方米的小单间,新婚的夫妇都被安置进了这些“婚房”。当年有二三十户新婚夫妇都在那里渡过了自己的蜜月时期。然而,薄薄的一块木板如何隔音,小两口要亲热的时候也是颇多不便。无奈之下,有些小两口是将音乐开得老大,而不少小孩可能就在这些音乐中诞生了。

为了尽早解决职工们的住房问题,古老是绞尽脑汁。单位大院的地皮用完了,平房成了高楼,他又到外面买旧厂房、旧宿舍。

到了1997年,他足足盖了18000平方米的住房,改善了500多户职工的住房问题,在这期间,有人搬了一次家,有人搬了两次甚至三次,从几户人挤在一起的筒子楼,搬进了小套间,到最后,不管职工、领导几乎都有了人均十多平方米的房子。

总体来说,在那个年代的原则是论资排辈,哪个人级别高、职务高,早到单位、早结婚,就早分到房,房子就大。

要房者个个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分房者也不容易,虽然一般情况下总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是如何平衡各方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堵住员工的嘴,古老自己一直没有分房,5口人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20多年,一直守到最后一批单位房建设好,才拿到新房。

经过多年战乱,广州的房屋破坏严重,加上占有的不合理,新中国成立前广州全市12万多居民住在2万多间低矮、阴暗、破烂的小木屋和茅棚里。还有约1.5万户、约7万水上居民祖祖辈辈长期漂泊在珠江河面上的小艇中。

解放初期,国家的经济力量有限,不可能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住宅建设,只在旧工业区的周边和旧城区的边缘兴建一些简易平房。

很多内部设施都非常简单,没有厨房,没有厕所,几户人家挤在一个套间,父母睡客厅,儿女睡阁楼,那是平常的事。

那时还是英雄母亲的年代,人口增速大大快于住房建设的增速,广州的人均居住面积下降。从1949年一连下降了12年,人均居住面积从原本不宽敞的4.5平方米持续下降到2.76平方米的最低点。之后,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人均住宅面积开始缓慢回升,到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依然只有3.82平方米。

这期间,广州住房最大的变化是,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国家专门拨款1200万元,解决了5万水上居民到岸上安置。

口述:你是“厅长”我是“阁王”

1945年出生的周汝铮对房子的最初记忆,是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砖瓦房。这是妈妈单位从民居那买来给员工住的房子,一家人挤住一间,单位每月从员工工资中扣除1元钱当房租。

那时家家户户的经济条件都差不多,家里也没多余的家具,一块木板也就是一张床,家家户户都有“厅长”,家家户户都有“阁王”,日子也就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地过着。

1960年,15岁的周汝铮参加了工作,在一家氮肥厂做学徒。他终于离开了拥挤的家,住进了集体宿舍,在远离父母的地方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床”。这间10来平方米的宿舍中住着4个人,和现在中学生住宿条件差不多。因为都是年轻人,生活起居会更加方便,“条件比起家里,已经好很多了。”

1968年,23岁的周汝铮要成家了。母亲托朋友帮他找了一间8平方米的平房,也是几家人共用厨房,没有独立的厕所,上厕所的话要走10分钟的路程,因此家家户户都备了马桶。这间房子以每个月2.8元的价格被周汝铮租下,这一住就是19年。

1949~1978

广州人均住宅面积仅有3平方米左右

文/本报记者 蒋悦飞 实习生 颜英

图/本报记者高鹤涛 实习生胡国球

小小的一本房产证,承载着所有人的居住梦想。从薄薄的一张纸,到各式各样印着国徽的、具有防伪功能的红本本绿本本,唯一不变的是对家的期盼。新中国建立60年的风风雨雨中,广州从人均居住面积不过三四平方米,到如今的二十平方米;从三家之口挤在七八平方米空间的“鸟笼”,到如今厨卫齐全的舒适套房;从一辈子的房客到名正言顺的房东;从论资排辈才能等上的公房,到只要有钱谁都可以买卖的商品房;我们的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宽敞、越来越温馨。而今在万元房价时代,新一代年轻人一边做房东一边当房奴,沉重的债务和家庭的甜蜜相纠葛,让人既爱又恨。

1978~1988

10年间人均居住面积增加近一倍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房改房时代和商品房兴起

在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很少有自己产权的房子。在解放初期,私人共有和一般市民所有的房屋,仅有337.37万平方米,占城市所有房屋的37.88%。之后,房屋几乎都是公产,除了以前的私产,市民们住房,一般都是住在单位的房子,每月只需支付低廉的租金。而有自己私产的市民,其祖屋也可能被安排入住好多家庭,并不能独享自己的住房。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房地产交易非常少。广州的房屋交易业务几度停办。直至1979年,广州才正式恢复“广州市房屋交易所”。

而整个市场的活跃,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商品房的兴起以及房改房的改革才真正兴盛起来的,也是广州从福利分房走向住宅商品化的一个过程。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蒋悦飞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