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中国新闻周刊》:"和谐世界"理念下的中国外交
2007年10月04日 10:57中国新闻网投票数: 顶一下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2006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是,“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

记者/何忠洲

9月20日晚,备受关注的2007版《中国外交》白皮书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首发式。外交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长杨优明指出,由中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编辑出版的此书,“比较系统、完整地介绍了上一年度中国外交各方面的情况,论述了中国对国际形势的看法和中国外交工作的概况。”

在“中国崛起”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中国威胁论”时而甚嚣尘上的背景下,《中国外交》白皮书详尽而明确地阐明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理念:和谐世界。

全国政协委员、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教授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指出,2006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是“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今年的《中国外交》白皮书最大的亮点也在于此。

首发式的地点选择别具深意。杨优明在首发式上说,新疆曾是“丝绸之路”的枢纽,沟通中外的桥梁,历史上,张骞和马可•波罗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

中国这一年

作为中国政府阐释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外交》白皮书至今已经走过了整整二十年。源起于1987年中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中国外交概览》的这本书,每年一期对外公开发行,自2004年起开始以白皮书相称。

这种在印刷时不作任何装饰、封面白色的出版物,从一开始,就具有中国官方外交政策的绝对权威性。

今年的《中国外交》白皮书包括七个方面内容:深化周边睦邻友好和区域合作;全面推进大国关系;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多边外交成果显著;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全面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切实维护中国公民和法人海外合法权益。

这是中国调整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一次展示。

本刊接触到的多位分析人士指出,通过推行“和谐世界”新理念,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欧盟之后的第三大外交中心。

2006年,中日关系转圜。年初,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对中日关系的评价还是,“目前是1972年建交以来,中日关系最困难的时期”。但是到了年末,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的评价已经变成,“两国关系已打开持续五年的政治僵局,站在了新的起点”。

2006年10月8日,上任不到两周的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把中国作为他出访的第一站,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他的前任小泉纯一郎六次参拜靖国神社所带来的裂痕。今年4月,当温家宝回访日本时,他将自己的这次日本之行称为“融冰之旅”。那一年11月,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胡锦涛与安倍会晤,就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达成共识。

2006年中美关系出现一定的默契。尽管双方的经济摩擦不断,美国国内有声音不断就贸易不平衡、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等问题向中方质疑,并继续限制对华高技术出口,双方间的问题也大多并没有解决,但双方都越来越能以务实的态度来面对这些问题。

4月,胡锦涛访美,中美首次战略经济对话和第三次战略对话举行。在这一年的朝核、伊核、中东、联合国事务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中国都成为美国合作和依赖的伙伴。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坚持了一贯立场,台湾“入联公投”议题受到重挫。

中俄关系方面,这一年,在中俄元首的共同倡议下,两国决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

中国与欧洲联盟尽管在人权、军售、知识产权、市场经济地位、贸易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上依然胶着,但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稳定发展,欧盟已经连续3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也在2006年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这一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速,中越“两廊一圈”战略实施,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构想受到关注。按照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将在2010年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文莱6国建成自由贸易区,在2015年与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4国建成自由贸易区,在区内全面实现贸易自由化。

这一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举办。

白皮书总结2006年的外交成就时说,这一年“高潮迭起,成就显著”。

[1]  [2]  [下一页]

调整正在逐渐推进

“和谐世界”的思想是2005年由胡锦涛提出的。早在2003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曾在各种国际场合频频阐述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理念。

在2006年8月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胡锦涛说,“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和谐世界”自此从一般性的口号和主张,上升到了大政方针的高度。

“外交总是内政的延续,”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宫少朋对本刊记者说,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本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

外交对内政的这种延续反映在多方面,首先有现实的需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本刊记者,要研究一年的外交政策,首先要搞清那一年的主要矛盾。在他看来,2006年,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能源问题。而经过举办中非论坛、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与胡锦涛主席的互访等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实现了中国能源的内政需要。

这是务实的一面。理念的一面也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体现。

在今年的《中国外交》白皮书里,有专门一章阐述中国外交领事工作。

2006年,中国政府先后4次从所罗门、东帝汶、黎巴嫩、汤加协助800余名中国公民撤离。而今年1月,中国工人在尼日利亚两次被绑架、4月中石化在埃塞俄比亚项目组遇袭,到7月一名中核公司员工在尼日尔北部被绑架、4名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遇袭等等都得到相对圆满解决。

美国《侨报》评论说:中国外交进入“民本时代”。

作为内政延续的外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内政。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连同国内的环境考虑,中国制定了一个新的五年计划,承诺将削减五分之一的能源消耗量、十分之一的工业污染、三分之一的工业水消耗量。 而欧盟和美国对中国出口消费品的预警,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国进一步加强出口产品的质量把关。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教授郑永年曾指出,中国如何能够在国际社会的期望之下调整自己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调整正在逐渐推进。

[上一页]  [1]  [2]

   编辑: 郭敏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