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1 总第036期 作者:杨晓辰
说起抗战中的伤亡以及中日两军的交换比。大家都知道相比之下日军的伤亡比中国军队要小得多,但究竟有多小,常需要引用日军的资料。但是,看起来令人信服的日军战史的水分也不小,刻意夸大战果,故意瞒报降低损失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一期《重读抗战》我们就来聊一聊日军伤亡数字水分当如何挤除。[详细]
一般来说日军官兵基层较少瞒报伤亡情况,故基层的战斗详报数据较为可靠,但中下层军官和军方上层却出于种种目的,时而瞒报。
整装待发的日军,日本严密的基层组织为基本可靠的统计提供了基础。
那些日本展示资料有水份
军史研究者一般绕不开日本战史资料。而日军留下的战史资料相对详实可靠,除了它的军事和作战史料保存相对比较系统和完整外,也和日本军制及户籍制度有关。
日本很早就实行了比较现代的征兵制和预备兵役制,每个师团从士兵到中下级军官都来自于同一师管区,平时亦驻守该地区。
而与之配套的是日本严格执行的户籍管理制度,绝不会出现如中国抗战期间军队随便抓丁拉夫,逃了死了连姓名都弄不清楚的情况。
日军人员死亡及伤残需要从原地区补充,因此伤亡,尤其是死亡的统计必须严格、准确,才能向家属和民众有所交待,从而有利于征补新的兵员,已达到总体战的目的。
然而,日方史料也并非完全可靠,一般来说日军官兵基层较少瞒报伤亡情况,故基层的战斗详报数据较为可靠,但中下层军官和军方上层却出于种种目的,时而瞒报,而这部分被瞒报的不实内容却很容易在后期汇编的战史资料时被采用。因此在引用日方史料中的抗战时期日军伤亡资料时,必须要注意鉴别。
如此巨大的伤亡人数,也不好向上面交待,为了维护日军的脸面,只好造假伤亡数据,并夸大战果鼓吹日军的厉害。
淞沪会战日军损失严重以至于不敢向国民透露真实伤亡数字。
淞沪会战日军伤亡4万的数据是假的
为了搞清楚侵华日军真实的伤亡,笔者收集大量日军师团级、联队级战报、部队史发现里面给出的数据远远高于日军战史和军一级的伤亡报告。
那么抗战期间日军官方层面上是否存在故意瞒报伤亡的情况?在世人眼中严谨认真的日本军人如此行事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先说说其中争议性比较大的淞沪会战。
说起日军淞沪会战的伤亡损失,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最常见的就是4万这个说法。该说法主要出自于日本《战史丛书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387页。该套丛书于1956年开始编撰工作的筹备,到1980年出版第102卷《陆海军年表》,共花费14年,记录了从七七事变到最终日本战败为止的日军司令部的作战指示及在各地进行的战斗。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国曾经引进翻译了《战史丛书》20多卷内容。该书内的伤亡数据,直到现在也被很多研究学者所引用。
(淞沪会战日军伤亡如下)
8月中旬,战死234人、战伤1112人、合计1346人。
到9月29日累计,战死2528人、负伤9806人、合计12334人。
到10月14日累计,战死3908人、负伤15843人、合计19351人。
到10月23日累计,战死3809人、负伤2151人、合计25323人。(原文如此)
到11月8日累计,战死9115人、负伤31257人、合计40672人。
该书给出的淞沪会战日军伤亡损失,有两处很明显的错误。第一处,截止10月14日日军战死3908人,结果到了23日确写着3809人,不但没死一个人,反而复活了99人。
好吧,我们姑且将这奇怪的数据理解成在战场看错地图的日军士兵们归队,或者部分重伤毗邻死亡的日军士兵被医术高明的日本军医“复活”了。
第二处问题,从8月13日~10月23日,整整2个月60余天,日军才死了3809人,结果到了11月8日累计死了9115人,仅仅19天居然比2个月死的人还多,匪夷所思的是,实际上,众所周知的是,前两个月的战斗才是淞沪会战最惨烈的阶段。
日军上层缩小伤亡数字的痕迹
8月23日,日军第3师团、第11师团虽然在20多艘巡洋舰、驱逐舰的炮火支援下成功登陆,但遭到中国军队的大举反攻。短短两日,日军就已经死伤700余人。之后,日军在舰炮、航空兵的支援下发起反击,但中国军队防御工事坚固,机枪火力密集,迫击炮射击水平十分精准,日军进攻没有一点进展。
到了夜晚,中国军队在少量山野炮及迫击炮火力的掩护下,又向日军发起反击。刚登陆的第6天,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长仓永辰治大佐就死在了反击战中。截止8月31日,第6联队已经战死1名大佐、3名大尉、1名中尉、3名少尉,联队死伤高达524人,占整个联队总人数的21%。
由于部队的伤亡惨重,以至于9月份,松井石根要求第3师团第68联队进攻宝山的时候,该联队一度出现消极避战的样子,对此松井石根十分气愤,但也很无奈。
另一边,进攻罗店、月浦第11师团也出现了大量伤亡。
进攻月浦的第11师团2个大队的大队长是1个战死、1个重伤,部队损失近半的兵力。
关于第11师团的惨状,松井石根9月9日的日记里写道:“天谷支队从今晨起,便一直在进攻月浦及敌军的东部阵地。但仅仅推进了几百米,进攻不能如愿地顺利进行。该支队自登陆以来,已出现相当大的损耗。”
由于日军伤亡惨重,日本军部不得不派出3个师团、1个支队、10个后备步兵大队以及多支重炮部队增强上海派遣军战力。但不仅没有扭转局势,投入一线的作战的第9师团伤亡几乎赶上第3、第11师团。
为了掩盖日军在上海损失惨重的真相,鼓吹日军英勇神武。日本陆军省新闻班以及别的新闻报社直接把日军损失缩小到最低,并扩大战果提高国内民众的士气,鼓动平民参军侵华,为天皇尽忠。
除此之外,日军一些高级军官为了隐瞒上海作战伤亡损失真相,在日记、日志里故意缩水伤亡数字。
比如101师团师团长伊东政喜,他在《第百一师团长日志》一书写道:“截止11月5日,101师团共计战死1380人,战伤5432人。”但是笔者根据《步兵第149联队战史》和《步兵第157联队战史抄》发现这两个联队一共都战死了1024人,第101师团另外两个联队不可能只战死了300来人吧?
日军在上海到底损失了多少人?
原日军上海派遣军副参谋长上村利道大佐的日记中,附录了当时日军上海派遣军军医部统计的日军损失。按照该统计,截止12月底日军上海派遣军伤亡104409人。如果排除掉追击作战、南京战役的损失,日军上海派遣军在上海伤亡在9万人左右。
正是因为这巨大的伤亡,日军上到军一级、下到大队一级都不敢把真实的伤亡上报出去。
正如松井石根日记所说,伤亡实在太大太大了。可以想象到民族主义气焰日盛的大背景下,一旦被胜利冲得头脑发胀的日本国民得知,神武的日本军打个上海就付出如此巨大的伤亡,必定会引发国内的反战的言论。而且,如此巨大的伤亡人数,也不好向上面交待,为了维护日军的脸面,只好造假伤亡数据,并夸大战果鼓吹日军的厉害。所以,才出现了伤亡4万的造假数据。
日本《战史丛书》从编纂之时就在日军对华作战伤亡数字上有意采用缩水的伤亡数字。
武汉会战中日军的伤亡数字在《战史丛书》中也被缩水了。
武汉会战中日军的伤亡数字
除了淞沪会战外,日本《战史丛书》关于武汉会战的损失数字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按照《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第11军在武汉仅仅战死4506,负伤17380人。
日军第11军作为进攻武汉的日军主力野战军,兵力高达20万人。进攻的地方,不是马当、田家镇这样坚固要塞,就是地势险要的山地作战,比如庐山山脉作战。从6月上旬到10月26日,4个多月的战斗会只损失那么一点人?
按照日军《熊本兵团战史》记载,日军第11军第6师团于1938年6月6日,向庐州南方10公里处的中国军队警戒阵地发起进攻,打响了进攻武汉的第一枪。
在日军渡过巴阳河后,遭到了中国军队顽强的反击,一时间日军第6师团伤亡惨重。
《熊本兵团战史》写道:“第二天6月11日不停地进攻,增援的山炮队也全力投入战斗,但我方的死伤数不断上升。第11中队长福田大尉在黎明的夜袭中牺牲,第6中队长赤星大尉也中弹负伤,第5中队长宫本少尉战死,山本少尉、富田准尉等死伤的下级士官不断增加…”
6月19日潜山战斗的结束,连日作战的日军第6师团伤亡较大,不得不停止进攻的脚步,在潜山一带休整恢复战力。当时日军第6师团有4个野战医院,其中光第4野战医院收容的伤员就高达2307人。
之后的田家镇战役,负责进攻田家镇的日军第6师团第13联队几乎损失殆尽,各个中队长、小队长不是死就是伤。关于这次战役的伤亡,《熊本兵团战史》写道:“这次战斗的牺牲非常惨重。支队的死伤的情况直到现在也无法完全了解清楚……”
除了第6师团外,负责进攻庐山山脉的第101师团、第106师团也遭到了重创。尤其是第106师团在万家岭一带被10万国军包围,连师团司令部差点都被国军给端了。按照《第106师团伤亡状况报告》记载,整个武汉会战第106师团战死3321人、战伤4085人、战病9905人、合计17311人。这个数据已经日本《战史丛书》记载的整个战役的伤亡记录。即便笔者冒着汉奸的骂名,也没法帮日军编出失踪人员归队,重伤员原地复活的段子。
仅一个106师团就战死了3321人,这还不算连续遭到重创的第6师团、第101师团,以及最先投入战斗的九州部队波田支队和第9师团、第27师团的伤亡。可见日本《战史丛书》给出的伤亡数字水分极大。
昆仑关战役中日军的伤亡数字
实时,日军第5师团的第21联队、第42联队遭到第5军的猛烈之围攻伤亡巨大,中队长、小队长接连倒下,就连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都被第5军给击毙。但是《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给出的日军第5师团损失数字只有,战死军官18人、士兵358人、战伤军官27人、战伤士兵728人。
但是按照《步兵第四十二联队史》记载,当时第9旅团长及川源少将向第5师团长中村均中将发送的电报写道,昆仑关、九塘一带的3000余人伤兵全部收容在第42联队阵地内。这比日军战史给出的负伤人员整整多出2000多人。
日军之所以谎报伤亡,主要是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王牌中的王牌,其管辖的第11联队号称全日军步兵联队中的战斗力最强的。战斗力如此之强的师团,遭到中国军队围歼,少将旅团长阵亡,部队伤亡惨重,一旦被军内、国内民众知道会打击军中的士气。因此,日军给上面上报的损失尽量降低。
在日后的作战中,日军依然在伤亡数据这方面造假。比如1943年11月份的常德会战,《战史丛书•昭和十七、八年的中国派遣军》记载:“日军战死1274人、负伤2977人,合计4251人。”
常德会战是12月26日结束,也就是说整个数据没有统计后18天日军的损失。就算不加入后18天的日军损失,日本《战史丛书》给出的数据也实在太低了。
按照《步兵第六联队历史追录》、《步兵第一百二十联队史》记载,主攻常德城的不少中队伤亡殆尽,有的中队不算负伤者仅剩2人,有的中队仅剩十来人;基本上每个中队都死伤130~150来人。第120联队第3大队由于伤亡人员庞大,会战末期直接缩编成一个中队。
按照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的日记记载,当时参战日军减员约1万余人。损失数是日军战史的两倍以上。
日军中下层军官和军部喜欢缩小损失数字,主要是因为顾及陆军颜面,鼓吹皇军英勇神武。加上一些会战、战役日军损失实在巨大,日军直接造假的伤亡数字,以此掩盖日军损失惨重的真相。
而日本《战史丛书》从编纂之时就在日军对华作战伤亡数字上有意采用缩水的伤亡数字。
正如前文所述通过涂改伤亡数据,将残酷的战场粉饰为武装游行,哄骗日本平民参军侵华也是日本军方的之一。
因此,要完整还原日军的具体损失,还是需尽量综合日军原始档案和战后老兵会编纂的各个基层部队战史为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同样注水的中方资料,进行理想合理的分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