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赫而寂寥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2009年07月27日 11:34凤凰卫视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陈寅恪把自己的著作《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那部大书《柳如是别传》。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柳如是不过是明末清初的一个烟花女子,但陈寅恪的研究发现,柳如是其实是一位有主见的才女。在那样一个大变动的年代里,从事着地下的反清复明运动。陈寅恪很感慨,他又颂红妆,为这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一个倚门卖笑的弱女子,在明清易代之际,竟比五尺男儿更看重家国大义,陈寅恪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他完全是通过一个人物,来把明末清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给它带出来,百科全书式的这么一个视野给展现出来了。

解说:这部“百科全书”煌煌85万言,陈寅恪为此用去了整整10年的时间,书写得很艰难。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陈寅恪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和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展示了百年中国的一位大学者的大手笔,全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经过精密的排比和考据,与自由穿插期间的陈寅恪天才般的感悟融为一体,书中浓缩了陈寅恪一生的学养和志趣。

葛兆光(复旦大学教授):《柳如是别传》我觉得有一点点像陈寅恪先生在晚年眼睛瞎了以后啊,自己对自己的一个智力考较。有点像我在不能够直接地去阅读史料的情况下,我怎么能够通过我的记忆,通过助手黄萱的帮助,去构思出一个东西来。而且是非常严密地去叙述出那一段非常复杂的历史,我觉得陈寅恪先生其实是用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晚年那种非常寂寞的心情。

解说:《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这年陈寅恪75岁,生日前夕,陈寅恪见到了专程从上海赶来给老师祝寿的复旦大学教授蒋天枢。尽管这对师生在1949年以后只见过两次面,但多年来,他们通信不断。

章培恒:陈寅恪先生在写《柳如是别传》的时候,大概很多材料是蒋先生在上海找到了以后,然后再寄给陈先生的。那么找这个资料并不是在图书馆里面,去找一下就可以。蒋先生事先他必须认真地查阅资料,查阅了以后然后再,觉得有用的,再寄过去。

解说:当许多昔日的学生纷纷远离之后,这位出身清华的老门生的造访,对年迈的陈寅恪是巨大的慰藉。他郑重做出了一个“生命之托”,请蒋天枢来将来他编写一套文集,他把自己晚年最隐秘的心迹,写进了这篇送给蒋天枢的文章中,这种临别赠序是中国文化中古老的传统。18年后《陈寅恪文集》问世,这是蒋天枢在自己80岁的时候,完成的恩师的嘱托。

章培恒:这个情况我是知道的,因为当时蒋先生自己的著作他也需要整理,但是他把自己的著作都放下来,首先是整理陈先生的书。

解说:陈寅恪最后的7年,大部分时间是不能站立的,他在一次洗澡时摔跤骨折。1966年,已无法下床的陈寅恪没有能逃过一场旷世的劫难,文革爆发了。

陈美延:当时要把我父亲抬出去批斗了,只能抬了,他又不能动。那么当然我们很害怕,如果抬出去,肯定就活不回来了。但是后来说没有来,结果我们后来才知道,刘节先生代他去批斗了。

解说:刘节也是陈寅恪的清华早年弟子,当时是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教授。造反派粗暴地殴打了刘节,还问他,有何感受?刘节说,能够代替老师来批斗,我感到很光荣。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年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45天后,夫人唐筼追随他而去。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却垂范着后世的中国,他留下的著作,以繁体字竖排出版,一如他生前期望的那样。这些文字,烙刻着以学术为生命的独特印记,留赠来者。

曾子墨: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与夫人唐筼的骨灰落葬于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内,墓茔左侧长条石上刻着“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的字样,右侧扁形石上刻着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题写的陈寅恪一生奉行的准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1929年陈寅恪为国学大师王国维所作的墓志铭,在70多年后被后人郑重地刻在了他的墓碑上。感谢您收看《我的中国心》,下周我们再见。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陈寅恪   大师   国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