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知青为海南农垦奉献青春(组图)
2009年10月14日 11:56南海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1968年到1975年,广州、西安、汕头、湛江等地知青相继来到海南,加入到海南农垦的建设大军——

兵团知青为农垦奉献青春

本报记者孙乐明

“红卫”号客轮满载赴兵团知青抵达海口秀英港。冯大广摄

几乎与海南农垦改为生产建设兵团同时,在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一批批知青来到海南,加入到海南农垦的建设事业——这成为海南农垦57年发展历史中,另一件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十万知青进农垦

海南红光农场曾接纳了1500多名知青。今天,记者从红光农场寻找到了几幅知青老照片,通过照片上的人物故事,再次把我们带回那个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年代。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商业和服务行业处于停滞状态,城市初、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也无法分配工作。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这个运动被宣传为具有“反修防修”、“缩小三大差别”的重大政治意义。几年内,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人数前后共达一千六百多万。

1968年到1975年,在全国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广州、西安、汕头、湛江等地知青相继来到海南,加入到海南农垦的建设大军。当时来海南农垦的各地知青将近10万人,分布全岛几乎每个农场。红光农场1500多名广东知青,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一部分。

知青来到农场后,不仅成为开荒会战的主力,还带来先进的文化知识,并把一些新思想和新理念带到各连队。当时的文艺表演、歌唱、乐器演奏等文体活动,是农垦创办以来的最高水平。

老照片唤起的回忆

1968年11月13日,是第一批广州知青出发来到红光农场的日子。

知青向阳回忆起当时从广州出发的场面,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他说,在“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口号感召下,他和成千上万的知青,选择了海南岛的国营农场。13日上午9点多,汽车把他们拉到太古仓码头,“红卫3号”船等在那里。学校体育老师杨兆忠,带领他们上了船。喇叭里响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声,把大家的情绪调动得异常高涨。但也有不少人心情沉闷,对未来一片迷茫。

照片上是“红卫3号”到达海口码头的热闹场面:“红卫3号”船刚刚靠泊码头,岸上有欢迎的横幅和红旗,这样的场面在当年比比皆是,但它却从此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知青林三伟回忆说,那是他刚到19连二班当副班长时,发现劳动中缺乏运输工具,肩挑背扛又累效率又低,于是和班长商量自己学习造牛车。经过虚心学习和反复实践,终于造出全团第一部“自力更生”牌牛车。团政治处为表扬他们,专门派新闻报道组,拍下他和班长拉大锯的照片。

还有一张饲料切碎机的照片,特别有历史意义。知青蒙雅森回忆道,这是男知青为养猪的知青姑娘吴曼丽和莫国瑞专门发明的。有一次,养猪姑娘吴曼丽切饲料时,不小心剁伤手指。男知青决心发明饲料切碎机,不到半个月就试验成功了。不久还进行革新,造出脚踩式饲料切碎机,于是请团里宣传干事留下这张珍贵照片。

蒙雅森总结出当时知青认为劳动中的几种“最”:最苦的活是挖水井,冬天冒着寒冷泡在冷水里边挖土边掏水;最累的活是半夜当搬运工,为了建房,半夜到几十里外搬运沙石土木;最重的活是挑水浇苗,从山脚下挑水爬到坡顶,腰酸腿痛,肩膀红肿;最脏的活是出牛栏肥和挑厕所粪便,身上的臭味几天都散不去;最怕的活是三伏天砍笆和插秧,腰酸背痛还要忍受蚂蝗咬;最险的活是开山炸石和砍树搬木。而最闷的活就是养猪了,困在猪圈周围,被臭味熏,还要忍受独自切猪草的郁闷。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孙乐明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