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许弟柏:毛主席逝世在贫下中农的心里无异于天塌了
2009年10月13日 12:54凤凰网知青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水的挑战

来到知青点后,遇到的第一个困难莫过于缺水。六桶,这里虽然比不上西北大漠那样干旱少雨,但人畜饮水和生产灌溉,靠的就是周围的几口水井和天然降水,而且有的水井还是季节性的,一旦多日无雨,井水也就干涸了。

刚去时,我们基本上还没有多少生产任务,大家一天到晚几乎都在忙自己的这张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百多号人组成一个大队,分成四个生产小队,没有生产任务就按队划分,每队担任三天的挑水任务。

最初的一段日子,集体食堂没有建成,我们就按居住划分和各自的房东在一起生活,但久了我们自己也感觉不方便,于是便学着自己开伙,这一开伙就得用水。

记得我们初次挑水的水井有三四公里远,而房东家用来担水的一对木桶,由于长期被水浸泡,光空桶就有四五十斤,装满水后起码也有八九十斤,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家用惯自来水的厂里人来说,实在有点难为了,当我们晃晃悠悠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一担水挑回来时,桶里的水最多也就只剩三分之二了。

就这样,我们每天都要在这三四公里的山路上奔跑,紧赶慢赶也只能基本维持生活用水,有时候,早晨起来还得悄悄跑到房东家去"顺"点漱口水。

后来,集体食堂建好了,我们成立了蔬菜队,也就是后勤队。这个队的任务一方面是种点蔬菜贴补食堂,另一方面就是供应食堂的用水。在那个时候,遇到下雨天,山路不好走,实在挑不动了,就跑到那些天然石凹里去挑集蓄的雨水,这到是可以省点力,但那实在不卫生啊!况且,一旦旱上一段时间,不仅这样的积水没有了,就连几公里外的水井也没水可取,这下我们就更惨啦。

说到吃水难,我不得不专门写写经常挑水的几口井。

在我们挑水的井中,最有名的要数"凉水井"。这是一个平地下陷形成的天然溶洞,由于井水长年不会干涸,而且再炎热的天气,井里总是凉爽怡人,"凉水井"也因此得名。但这个井的水也是最难挑的,不仅有两三公里路程,从洞口到井底的峭壁上还有一百多级台阶盘旋而下,就是体力最好的当地老百姓,能一口气爬完这一百多个台阶也早已是累得够呛,至于我们,不到万不得以,一般不会到这里去挑水。

离我们驻地最近的一口井,是口间隙井,也记不住叫啥名字,它水量不大,雨天还基本可以保证周围几户人家的人畜用水,一旦晴上数日,这里就只能剩点泥浆了。然而,就是这样一口破井,却让我记住了一个传奇般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住在附近的两个女知青下井去挑水,走在前面的那位突然惊讶地看见井沿边的野草在不断的往两边分开,她停住了脚步,而后面挑着桶的那位却全然不知。等到井边一看,天啊!一条碗口大的大乌蛇正探着身子在井里喝水呢。它一半身子掉在井沿上,一半身子还淹没在路边的草丛中。看到这一幕,两个女生吓得"妈呀"一声,丢掉水桶,没命地跑回了寝室。后来,胆大些的男生下去把水桶捡了回来,它早已摔成了几块,房东看了也是哭笑不得。从此以后,女知青基本不敢去这口井挑水。

这就是六桶,一个整日阴雨绵绵但却找不到水的地方,在这里,水为我们上了在广阔天地里的第一课。

三、苦乐生活

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活,在人们的记忆里,除了政治生活相对丰富外,在物质上,大家也许都感觉到一种清苦和平淡,但和我们的知青生活相比,那也许是富裕的。

到了知青点后,出于对知识青年的爱护,在第一年里,国家还是按每月42斤的定量分配给我们口粮,这在当地老百姓看来,我们已算得上是"富甲一方"了。其实,42斤粮食里,除了40%的大米外,其余都是包谷、面粉。到了第二年,还有搭配的高粱、木薯片、大麦,这几样也是最难吃的,尤其是木薯片,这东西除了有一股发霉的气味外,还象被中药水泡过一样,实在难咽,就连老百姓尝了都直摇头。至于高粱和大麦,这家伙无论怎样下功夫,皮老是退不干净,而且吃了会使大便不通,以至于吃饭比吃药还困难。起初,我们宁愿饿点,也不吃或少吃这些东西,可时间长点,饥饿取代了味觉,就连这些最难咽的食物也成了我们的美味佳肴。

说实话,刚刚自己当家,根本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在开始的日子里,大家都把大米吃掉了,后面就是吃面粉、包谷,再后来就只能吃那些让人发愁的杂粮了。下乡一年多,如果你想知道我那时想得最多的是什么,我可以毫不隐晦地告诉你,吃!而且要求不高,只要有一顿饱饱的大米饭就心满意足了。

当然,要说生活也是有苦有乐,在吃了国家大半年的闲食后,也该我们自己动手,自食其力了。

记得我们下去的时候是秋天,收割的季节也已接近尾声,我们是一边跟着贫下中农学种小季,一边动手开垦荒地,为来年的春耕作准备。俗话说:苗是一支花,全靠肥当家。当时,由于国家分配的化肥少得可怜,我们又没有其它的肥料来源,要想保证生产需要,就只能到野外去想点办法。

春天来了,不谷鸟在声声催促着农忙的人们。为了保证充足的肥料资源,知青点一百多号人,全都背上背篓捡牛粪、马粪,一时间,满山遍野都是知青的集肥队,嘻笑声、小调声充满了山谷林间。

有了肥料,就该下种了,当小苗出土后,经过反复的锄草、捋秧,浇灌、施肥,经历了多少个烈日炎风、月影露晨,小苗一天天长大、扬花、结果。在我们辛勤的耕耘下,当秋天再次到来时,我们终于尝到了自己辛勤种植的粮食,心里充满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毕竟这果实里饱含了我们太多的辛苦、希望和欢乐。

今天回想起来,我们的农村生活是艰苦的,但苦中也包含了无数的欢乐,在这所大课堂里,我确实学到了不少做人的真蒂,学到了坚毅,学到了节俭,更学到了直面苦乐生活的勇气。直到今天,我还有一个习惯,喜欢观察别人吃饭,因为在我们这些曾经当过知青或经历过生活艰辛的人当中,大多数是不会轻易浪费粮食的,因为他们知道粮食的不易和可贵。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进入凤凰网知青频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许弟柏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