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郭绍珍:惊回首1963(下)
2009年06月11日 11:58凤凰网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2,我进了水利班

是人选择命运,还是命运选择人?尽管你想发财,想当官,想美色,但是命运偏偏不给你。默默之中,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支配着你,你就像大江大河里飘在水面上的一根草,大水把你冲向何方,根本不由你!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被浪花打入水底!

我被分配到勘察水利班学习!

后来才知道,还有两次分配等着我们:一部分同学得去当水管员,一部分同学得去当测量员;学习结束后,一部分同学留在师部,一部分同学去农场!而每次分配,都由组织决定。每个人都听天由命。谢天谢地,我的命运不错,大概因为我是佛教徒,菩萨特别关照我。

那么,农七师为什么要办干部学校呢?这所学校属于什么性质呢?

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兵团在王震和王恩茂两届领导的带领下,飞速发展。在乌鲁木齐建造了八一钢铁厂,八一面粉厂,十月拖拉机厂,七一棉纺厂,兵团大修厂等大型工厂,填补了新疆工业的空白。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工业的建立,全是用20多万兵团官兵的无私奉献建成的,如低成本开荒,生活上克勤克俭,实行大礼拜(十天一个礼拜),节约军装,节省军费开支等。各师也不甘落后,当时有此一说:“富八师,穷六师,不穷不富农七师”。农七师在以史骥为首的师党委领导下,建成了发电厂,食品厂,木工厂,机修厂,面粉厂,棉纺厂,针织厂,化工厂,卷烟厂等,使奎屯变成北疆的工业重镇。同时成立了一、二、三个总场和三个管理处。还有供销处、工商处、工程处。农七师的范围,东面到玛纳斯河的下野地,北面到塔城的中苏边境,西面到精河、博乐,南到天山深处,计几十个农牧团场和工矿企业,版图比浙江省还大!

但与面积不相称的是人口太少,只有区区二十多万人。而且文化素质太低,国民党部队,1949年9·25起义的老兵中,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不多;1956年从河南省支边来的青年中,初中生都算佼佼者;至于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前后,大批从河南,四川,安徽,陕西,甘肃来的“盲流”农民,文盲占绝大多数。同时,大批服员、转业军人还没有到达。

奎屯及周边团场,流行以河南话为基础的方言,形成了特有的“绿洲文化”。这种文化以移民文化为核心,有很强的包容性。

兵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师、团、营、连、排、班形式的军事编制,施以铁的纪律,下级服从上级,来管辖、约束全体官兵,呈现出超稳定的格局。更为重要的是,农七师实行工资制,而不是人民公社的工分制,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农业职工的积极性。

农七师欣欣向荣,不断扩张,从1956年的炮台,到1963年的奎屯,短短7年,就把“蛋糕”做得那么大,急需知识分子、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人材。上海支边青年正好迎合了这个需要。史骥是一位有开拓精神,胸怀大志的领导人,这位出生山西小镇的知识分子,在三五九旅精神的鼓舞下,能用独特的目光来看待上海知识青年,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在这个背景下,农七师干部学校应运而生。她不属于国家正式教育编制,她是土生土长的“土疙瘩”学校。直到八十年代末,国家才追认她为“嫡系”,承认了我们的学历。

其实,这并不是农七师的创举。孙中山,蒋介石创办了黄埔军校,毛主席在延安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都是培养干部的好办法。农七师办干部学校,只是效法伟人,走自己的路。学校培养了政工干部,教师,财会,医务,金融,勘测等多方面的人材。从63年到65年,一共办了三届,近千位上海知识青年得到培训,充实到农七师的各个领域,缓解了人材紧缺的燃眉之急。

干部学校学期为三年。

1964年5月12日,当时的农垦部部长,后来的国家副主席王震,到农七师干部学校来看望了我们这批上海同学。

干部学校的水利班,设在农七师勘察设计大队。我们58位同学住进这个陌生而神秘的单位。我与好朋友周俊和,钟逸铭,秦勇为等分手了,他们被分到会计统计班。浦高到了政工班。从此,我们走上了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同到水利班的同学有:竺义杰、王海宗、朱国兴、唐瑞荣、张继新、姚国强、孔繁海、仲锡坤、蒋志刚、江水生、黄其行、厉猛、朱葭、李平、张延铭、夏喜才、朱醒狮、梁荣弟、韩守铭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郭绍珍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