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澄东: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的回顾与思考
2009年03月04日 10:58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美英统治者,从他们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来考虑他们的政策。但这决不是两国人民和那些英勇抗击法西斯将士的思想。爱好和平的人民和维护正义的战士们,他们始终把反对法西斯的事业看成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需要,看成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因而他们为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功勋将为后人所崇敬,并永记不忘。

从中国来说,中国人民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之苦,在“七·七”事变之后,全国各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群情激昂,奋起抗击日寇,历经各种艰难,从不退缩。但同时对国际社会对于日寇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不予谴责,又不施加民主、正义的压力感到十分不解。戴安澜将军在华北战役期间的日记中写道:“念国际不能维持正义,制裁暴日,闷甚。”他的这种想法,我想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民的想法。当英美对日宣战,中美英等国结成同盟,给正在抗击日寇的中国人民是一大鼓舞,中国人民已不再孤军作战,而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一员,并且是重要的一员。为了打通滇缅路,同时又为英国阻挡日军向缅甸的进攻,保护了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又能牵制相当一部分在太平洋地区的日军力量,使美英在太平洋区域的防务压力得以缓解。因此,中国远征军深感入缅作战不仅是要在这一地区消灭日本侵略者,完成上述战略任务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而且也是一次要把以往我们所受的损失和耻辱与日寇进行清算的战斗。十万远征军虽装备不佳,但斗志昂扬,在缅的战斗中全力以赴,英勇抗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中美英虽然成了同盟国,但三方不同想法短时期很难融合,因而在整个战斗过程中的行动就很难统一起来。

(二)指挥上的混乱及失误

中国与英国签订共同防御滇缅路,但在如何协调好双方的统一指挥的问题上,一直是一个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当缅方要求中国远征军入缅,戴安澜将军率二00师到达同古,与英军共同防务同古城,但是对当时日军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对今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将以何种方式应对?对照日军的力量布署,中英军事力量将如何布署?等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计划。当二00师在同古被围孤军作战时,戴安澜期待上面能拿出一个正确的布署来,然而未能有结果,深感上面大计未定,只能以身殉国来报效国家。当日军仰光登陆向同古靠近,与日军大战一场的情势迫在眉睫,而此时与二00师同在同古共同防务的英军,在其指挥部的命令下突然撤出,对此举不作任何解释,只是向二00师通报一下而已,让二00师单独守城。这种作法,根本无法体现中国与英国军队在统一指挥下共同防御的精神。为了应付中国战区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史迪威将军,三月八日,英国又将一直与中国军队共同协调的胡敦司令改由亚历山大担任,胡敦改任参谋长,一切听任亚历山大指挥,这种战前临时换将,不是针对敌人,而是针对盟友。因此,在以后的时间里,混乱的指挥不胜枚举。同古之役之后,中美英共同商定要举行平蛮纳会战,而英方却不一致行动,以后又谎称乔克巴当发现日军,指名要二00师前去增援,结果耽误了中国军队截断日军在东线北上的路线,致使日本抢先攻占了腊戍,切断了中国远征军北撤回国的路线,造成十万中国远征军处于艰难无援的境地。

史迪威将军受中国战区司令蒋介石的命令,指挥中国远征军,但是英国军队对他不买账,最后在重大指挥问题上,他还得要听从亚历山大的意见。因此,他指挥中国远征军的统一指挥权只能对中国军队起作用。据许多曾经参加过中国远征军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回忆文章,说到史迪威,他们的看法是,史迪威希望利用美国的军援和中国的军队在远东的对日作战中做出一番成绩来。但是,他对中国军队的情况,中国军队的传统作战方式以及实际战斗能力等等了解甚少,因而指挥上往往与中国的指挥官的想法不一,产生矛盾。就是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中对他唯命是从的罗卓英,后来也因史迪威向蒋介石诉状他的十大无能而被赶离了史迪威的身边。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戴澄东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