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个人史之王国全:隆冬漳水寒

漳河,是我当年插队地方的一条河,它伴随了我的那一段充满艰辛的人生历程。

自1968年底到山西插队,我在农村生活了5年,此后又在山西上中专和工作了4年多,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2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插队初期开始,含辛茹苦奋斗了9年多,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在大学毕业以后的20余年间,我一心埋头于专业,在自己研究的一小块领域里取得了应有的收获。

悠长的岁月里,每隔一段时日,我会找出自己记述插队经历的文稿来翻阅,那就是写于1973年5月的"白皮回忆录",还喜欢看一首名为《格尔丹》的叙事长诗。每次重读,都会引发出无限的感慨。看着这些旧日的文字,便会想起我们以青春为代价走过的那一段艰难路程,想起我们怎样像一群受伤的小鸟,在插队生活的泥泞中绝望地挣扎……

《隆冬漳水寒》全部文章:】 【】 【】 【】 【】 【返回知青首页】 【知青图文故事征集邮箱:zhiqing#ifeng.com(#改为@)】

对于上山下乡,我当年曾有过一些极其幼稚的想法。下乡之前,我曾在北京郊区参加学农劳动。那时,上山下乡已经是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的人生抉择。在京郊一座幽静的农家院落中,我见到过几位刚刚落户的知青。我觉得他们无拘无束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颇有浪漫色彩,很受吸引。我还读过《边疆晓歌》,这本描写支边青年的小说也使我对未来的插队生活产生了美好的联想。离开北京前,我跑了几家书店,买了许多农业技术书籍。有同学问:"想当农业专家吗?"我笑而未答。想象中的"田园牧歌"和"边疆晓歌"式的插队生活,在一步步向我走来……可惜,这段日子太短暂,太短暂了。 【查看详情

40年前,我和同学们来到山西,在一个叫长胜的村子里插队落户。去插队那一年,我年仅16岁。农村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乐土,农村是贫困、落后的。在田园牧歌式的幻想像肥皂泡一样消逝之后,真实的农村生活就展现在我们面前。我还清楚地记得,在1969年的春天,有这样一个早晨。天还没亮,生产队长就把我喊醒了。在黑黢黢的田野上,我跟着牲口后面撤粪肥,奔跑了许多来回,天才刚刚透亮。早饭是送到地里的。与我同队的有3个女同学,每天早晨留一位女同学做早饭。那一天的早饭又是玉米面煮饼子。饼子很硬,有一种苦涩的味道。然而,我们那时已经懂得,能够吃饱肚子就是最高的享受了。 【查看详情

我疲惫地靠着粪堆坐着,吃着盛在瓦罐里的煮饼子,无意之间,看见了坐在对面的那个50多岁的汉子,并且注意到他正在吃的饭食。他的早饭是掺了谷糠的窝头。由于谷糠掺得太多,窝头变得很松散,他不得不双手掬成碗状,捧着那窝头吃。食物在他嘴里咀嚼着,良久,才艰难地咽入喉管。我看着他吃窝头,仿佛自己的喉头也在发紧。直到他终于吃完了那窝头,我才深深舒了口气,并且暗自庆幸我们插队知青享受着每月44斤原粮的待遇,有纯玉米面饼可吃。虽然我们也经常要忍受饥肠辘辘的感觉,但是比起当地农民来,生活还是要强一些的。 【查看详情

我们那时认真地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农村的面貌,相信自己是在干一番"大事业"。我自己是这些试验的特别热心的参加者和推动者,也曾将希望维系在这些大胆而艰苦的尝试上。但是,这些试验都失败了。我终于明白了,我们这些知青没有能力去改变农村的面貌,来农村时的那些想法,其实都只是虚幻、不切实际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这些虚幻的理想很快就破灭了。虚幻的理想破灭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然而,前途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呢? 【查看详情

记得那是1969年10月的一个晚上,我躺在黑洞洞、阴森森的小屋里,守着孤零零的一只木箱和一盏孤灯,面对黑漆漆的屋顶和四壁,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我下了一个决心:自学。决定自学,这是我生活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我在长夜中为自己点燃的新的希望之光。在黑洞洞的小屋里,在昏暗的灯光下,以木箱代替桌子,我独自一人踏上了艰苦而漫长的自学道路。多少个夜晚,我蜷伏在木箱旁,学啊,学啊……1970年春天,我在倒虹吸工地当民工时,曾经住在直径1米的水泥管子里。晚上,我趴在自己住的水泥管子中,继续进行着自学。 【查看详情

1971年春天,我早早地就从北京回了村。不久,传来了"太行五七大学"招生的消息。然而,当时这类上大学的机会,是属于知青中有一定名气的代表人物的。我根本排不上号,但又不甘心,徒劳地争取了几次,毫无结果。我受到的打击还不仅仅在于大学没上成,而在于我根本就没有获得参与竞争的资格和机会!我就像是一个被生活遗弃的人。自插队以来,我第一次感到命运对我是不公平的,生活捉弄了我。这种捉弄,远比农村生活的艰辛更让人难以承受。 【查看详情

我的自信心在崩溃,心绪如翻江倒海。到哪里去寻找一根结实的绳索,来维系我的即将倾覆的心灵之舟呢?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写作一部插队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山村的早晨》。可以说,下决心写这部长篇小说,就是我为自己寻找的维系心灵之舟的绳索。刚开始动笔时,我几乎不相信自己能写出小说来,但内心的种种情感又驱使着我去写。我只能自己拯救自己,从命运的泥沼中挣扎着爬出来。《山村的早晨》的写作,就是在这样的情感冲动中开始的。 【查看详情

大约在1972年9月底,我在太原期间,听到了长治东风钢铁厂和长治铁路局要在知青中招工的消息。起先,我曾想去钢铁厂,但经过反复考虑,我又想去铁路局了。我一直被关于前途出路的重重思虑所困扰着。在这样令人焦虑不安的氛围中,1972年的冬天到来了。"冻结"前夕,恰值丁东回县里办理调动手续。那天上午,我们一同去李家沟找卢叔宁。一路上,我们心情都很好。没有找到卢叔宁。下午,我们回到县城。这时,传来了可怕的消息:冻结。知青分配工作全部冻结。谁也没有想到形势会突然急转直下。已经被前一段各种波折搞得精疲力竭的我,此刻的心情是近于绝望的…… 【查看详情

1973年大学招生方法有了改变,要进行开卷考试。虽然开卷,毕竟是考试!经过数年来为上大学而进行的毫无结果的努力之后,一线希望的曙光终于出现了。人们终于可以在比较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竞争了。考试顺利结束了。我对自己在考场上的发挥是满意的。据说,一位参加阅卷的语文老师事后曾到处打听谁是王国全。他说,那作文写得实在好。我很想告诉这位老师,我是把一腔热血都喷洒到了考卷上啊!在考试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就这样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着命运之神的微笑。然而,我们这一代人真是命运多舛。灾难,深重的灾难,再一次无情地降临了。这一天,报纸上刊登了关于张铁生交白卷的报道。曾如昙花一现的梦想再度被撕碎,平等竞争的权利再度被剥夺,我们再度被抛入命运的深渊…… 【查看详情

插队生活最后的、最痛苦的一段日子开始了。我们的心情,如同犯人等待判决一样。当时村里只剩下我和国楠、雨铭、时民等几个知青了。谁也没有心思下地干活了,我们打扑克消磨时光。连打扑克的心思也没有的时候,我们就想喝酒。不幸的是,我们那时经济上十分困窘。插队五年,我总共只从生产队分红40元钱。生活费用主要是靠家里接济的。我们不愿意清醒,清醒了我们将面对严酷的现实;然而,我们也不能沉醉,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钱! 【查看详情

终于有一天,我接到了山西省一所中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谈不上高兴,"高兴"这个词已经被我们遗忘得太久了。想上大学却上了中专,也并不尽如人意。但当时知青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倒盘盘"。只要离开农村就算是倒了盘盘。中专虽然比不上大学,毕竟是倒了盘盘。应该知足了。 【查看详情

到了县城长途汽车站,灰蒙蒙的天空中又飘着星星点点的雨雾。插队同学卢叔宁、丁振刚等也来送行了。我从长途汽车的窗口向同学们挥手告别……车开动了。县城的景物转眼间就消失了,我忽然意识到5年的插队生活已经结束了!千思万绪突然涌上心头。插队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不分先后次序地在我眼前闪动。我忽然想到,要重写《山村的早晨》,要把《山村的早晨》再修改一遍!接着,《山村的早晨》也如同一条航船,消失在思绪起伏的大海之中。 【查看详情

我在1973年10月离开插队的村子后,到山西运城上了两年中专。在上中专期间,写作《山村的早晨》依然是我难以割舍的夙愿。我被自己的意愿所驱使,将《山村的早晨》又大幅度修改,几乎是重写了一遍。这就是《山村的早晨》的第4稿。前后4稿,累计总共写了大约60万字。这些文稿是在很艰难的条件下写出的,为了免于遭受非议,常常还要避开周围人们的视线进行写作,其艰辛就更可想而知了。

1975年,我中专毕业,分配到水利测量队工作,在昔阳县做过大约一年的测绘,此期间写过一些诗,如《风雨歌》。1976年底到1977年上半年,我和几位同事一起被派到忻州地区的申村搞"运动",在此期间也写过一些诗,如《织天网》。

1977年上半年,一家出版社组织讨论会,对四、五部长篇小说书稿进行讨论,我的《山村的早晨》是其中之一。这次参加讨论会,是我对《山村的早晨》投下的最后希望。然而,依然是无果而终。会议结束那天,参会人员的聚餐上,我喝得酩酊大醉。在我的人生中,这是第一次醉到如此地步,也是最后一次。我在自己心底里,永远地埋葬了我的《早晨》。现在回想起来,《早晨》是属于那段已经过去的时代,就让它静静地安息吧。

后来,我参加了1977年底恢复的高考。如本文开始时所写的那样:"1978年2月的一天,我接到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自插队初期开始,含辛茹苦奋斗了9年多,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在大学毕业以后的20余年间,我一心埋头于专业,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取得了应有的收获。"

我在插队期间,以及插队后留在山西期间,共写了20余首诗。1988年,在插队20周年的时候,我选出了其中的6首,与自己写的插队回忆录等文稿汇集在一起,油印成了《王国全自选诗文集》。

1998年是上山下乡30周年,《中国知青诗抄》出版,我的《自选诗文集》中的两首诗("大江三部曲"和"长空的闪电")被收入。

2008年是上山下乡40周年,为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我撰写了《当我们50岁之后》一书,与知青朋友们一起回忆过去,一起思考现实,一起展望未来。 【查看详情

人们不应该忘记自己的过去。我们从过去走来,过去的经历是我们人生理念的根基。在那段充满艰辛的日子里,我们燃烧了自己的青春,也埋葬了自己的青春。我们怎能忘记当年风风雨雨的人生岁月,还有那些与我们一起走过风雨历程的朋友。

我们也有一些朋友,没有能够走出那段坎坷旅途,就永远地离开我们而去。让我们遥祝他们在天国里安好,并为他们一掬缅怀之泪。

当然,人也不能长久地沉浸在回忆里。重温当年的往事,就像是饮下了一杯浓烈的酒;酒醒之后,让我们把记忆珍藏在内心深处,以饱满的精神、乐观的情绪面对自己现实的人生,坦然地走向未来!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