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全追忆知青岁月:隆冬漳水寒(5)
2009年05月05日 18:07凤凰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1973年招生考试:仍然是一枕黄粱

1973年,我在北京一直住到5月份。这期间,我又将《山村的早晨》修改了一遍,写出了《山村的早晨》第三稿。此外,我还把插队生活中一些感触深刻的经历记了下来,共写了40多页,覆以白色封面,后来称之为"白皮回忆录"。尚未离开农村就开始写插队回忆录,说明我那时已预感到插队生活就要结束了。另一方面,我也认为,我们这一群青年人在农村的坎坷生活历程,总有一天要向世人展示的。

5月份,听说大学招生又将开始,我便动身返回长胜村。

回村后,我和插队同学国楠轮流在瓦窑干了十几天。深夜,在高高的窑顶上搅水,倚着井架仰望夏夜的星空,这便是我在农村劳动生活的最后一幕。

这一年的大学招生方法有了改变,要进行开卷考试。虽然开卷,毕竟是考试!经过数年来为上大学而进行的毫无结果的努力之后,一线希望的曙光终于出现了。人们终于可以在比较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竞争了。

某日,我领到了准考证(当时叫"入场证")。薄薄的纸上贴着我的照片,盖着县"革委会"文教办公室鲜红的印章。捧着准考证,像捧着稀世珍宝,捧着光明,捧着希望。

我保存的1973年招生考试准考证

考场设在县城。考试那一天,我见到了来自全县各村的许多知青,大家在考试之前聚在一起,互相鼓励,争取好的成绩。

考试顺利结束了。我对自己在考场上的发挥是满意的。据说,一位参加阅卷的语文老师事后曾到处打听谁是王国全。他说,那作文写得实在好。我很想告诉这位老师,我是把一腔热血都喷洒到了考卷上啊!

填报志愿了,我报了吉林大学物理专业。虽然曾经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我却并没有学习文科的意愿。我相信我的生命应该属于另一个领域--科技的领域。神奇莫测的科技领域,对我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

在这期间,我写下了长诗《大江三部曲》,诗中写道:

天发怒了,

闪电射出千道金光,

暴风雨

席卷了小小的池塘。

我--

大海的儿子

在暴风雨中放声歌唱……

风急了,

雨烈了,

水也骤然急涨。

在这风吼雷鸣中,

我昂然地奔向海洋!

我觉得我们这群知青如同大江里汹涌的浪涛,就要奔向海洋了!

在考试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就这样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着命运之神的微笑。然而,我们这一代人真是命运多舛。灾难,深重的灾难,再一次无情地降临了。

这一天,报纸上刊登了关于张铁生交白卷的报道。曾如昙花一现的梦想再度被撕碎,平等竞争的权利再度被剥夺,我们再度被抛入命运的深渊。

刚刚进行的考试无须宣布就自行失效,一切又都故技重演。我们又得去奔波、乞求。有谁能告诉我,希望在哪里?出路在那里?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王国全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