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而不战的“战胜国” 中国参加一战始末
2009年04月29日 01:54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日本组建了包括39艘战舰的第二舰队。从国内调动3万军队,编成4个梯队,并配备40挺机枪和144门火炮,租用50艘运输船运输到中国。8月23日开始运兵。英国派一艘战列舰、一艘驱逐舰、1500人的部队参与,9月2日至10月5日在中国渤海湾青岛以北150公里的龙口、青岛以北40公里的崂山湾登陆。9月25日日英军到距青岛德租界20—25公里的地区,与德国警卫队相遇。28日日军包围了要塞。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电令德国青岛守军坚守,“战至最后一人”。德国守军有6000余人,战况紧急时威廉二世又下令“毋庸死守”。

11月6日夜日军开始进攻,德军弹药全打光。11月7日日军攻下青岛,德军2300余人被俘,日军伤亡1700余人。11月7日晨5时德军要塞司令向守备部队下了投降令。10日,日军司令神尾与德国胶州总督华尔德举行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移让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

1915年1月18日晚,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面递具有独占中国性质的“二十一条”,其内容也未完全告诉其盟国英国,并嘱咐袁世凯严守秘密。并说日本政府祝“贵大总统高升一步”。袁世凯连夜召集外交部总长、次长和总统府秘书商议对策,对日本在其第五号中实质上独占中国的部分内容是反对的。从1915年2月2日至5月初,中日代表开了24次会议。日本还于3月14日向东北、天津、山东等地增兵3万人;3月18日部分日军还开进沈阳,对袁政府施压,中方节节让步。

日本公使向袁世凯送交“二十一条”时虽已嘱严守秘密,事后也向美、英、法、俄等国通报了大部分内容,但隐瞒了第五号日本独占中国性质的部分。为增加对日本的遏制,外交部参事顾维钧还是向英、美驻华公使透了消息,其他国家也知道了。本性相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在中国扩大主权,都是支持和不理会的;但对日本的“独占”,这触及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不能不理会。

美国重申“不能妨碍门户开放政策”,劝中国“本着友好忍耐的精神”去和日本交涉。英国说:“日本要占领北京或建立对中国事实上的保护权,那将是违背英日同盟意志的”,在日本答应去掉条约中某些要求时,英国公使告诉中国,欧洲大陆顾不上东方的事情,中国无力同日本抗争,劝中国无条件接受日本的要求。俄国虽有顾及,但正依靠日本的军火供应而不敢反对。法国公使到中国外交部劝中国接受日本的要求。这些国家都帮助日本向中国施加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暂时搁置下第五号要求。1915年5月7日下午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中国政府于5月9日下午6时前承认“二十一条”,到时日本如不能得到满意答复,“则帝国政府将执必要之手段”。

早在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传出后,国内各界民众都义愤填膺。许多地区人民组织了爱国团体,举行游行示威,从3月起,全国各地掀起抵制日货运动,留日学生纷纷辍学回国,并通电全国拒绝日本的侵略要求。5月25日袁世凯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抗议接受了日本的要求,签订了《民四条约》。美国随即声明“美国政府得分享按照最惠国待遇应享受的任何特权”。

全国人民知此讯更加愤慨,抗议袁政府的卖国行为,主张毁约决战,惩办卖国贼。袁世凯政府对国内反日力量采取压制手段,下令各省采取防范措施,禁止议论中日交涉问题,禁止抵制日货,取缔爱国团体。

由于全国人民的抗议日烈,袁世凯于5月26日发表了“罪己申令”,说屈从于日本是“积弱招侮”,自己“德薄鲜能”。但这之后,袁世凯称帝活动更紧锣密鼓地进行了。8月14日“六君子”发表组织筹安会宣言通电各省。8月20日在北京石驸马大街成立筹安会。9月6日日本大隈首相谈话:“中国推行共和失败,转而回到帝制,乃是一种极其自然的趋势。”

但不久日本怕引起中国国内骚动触及日本的利益,因而态度又变了,他向西方国家建议联合劝告制止。美国表示不干涉中国内政。英国是支持袁世凯的,但不便得罪日本,也加入“联合劝告制止”之列。于是日本代理公使小幡同英、俄公使10月28日到中国外交部劝告,希暂缓实行帝制,11月1日、11月12日法国、意大利也递交了同样照会。袁命外交总长陆徵祥与朱尔典商议,朱又提出中国参战问题,并与俄、法商议过,意见一致。此事被日本知道后,日本在各国间大闹一番,经英国向日本提出决不建立英中同盟的保证才作罢。这时形成了五国干涉帝制的局面。此时德国公使辛慈为了阻止中国加入协约国,宣布德国赞成中国改行帝制。

1915年10月28日至11月20日各省区的“国民代表大会”投票,1993张票“全票”赞成君主立宪。12月12日袁世凯向代立法院“承受”地位,接着是授爵封王“册封”亲王大臣,成立大典筹备处,改元洪宪,准备元旦登基。但因五国干涉,袁不敢于1916年元旦公开举行登基大典,但又不肯宣布延期举行,只是在国内称中华帝国,用洪宪纪元,对外仍称中华民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