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同窗尸山血河争四平
2009年08月03日 18:49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一、注定的血城之劫

抗战胜利,外侮既除,国共两党兄弟纷争随即开始。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腥風血雨的最新版本“楚汉相争”拉开了帷幕。其实早在日寇尚未投降之际,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就向党的高级干部指出一条夺天下之玄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如果我们现在把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在重庆谈判前后,他命令解放军从各解放区抽调十余万主力部队从海陆两路急赴东北。同时,二十余名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率领二万多名各级党政干部,赶赴东北,指挥作战和开辟建立政权的工作。

这样,通过抗日战争强大的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占了先机。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看到了东北的重要性,他派自己的得意学生(号称天子第一门生)、国军的常胜将军杜聿明统帅大军前往东北。争夺中国版图上的鸡首。于是,一场逐鹿天下的具有战略性质的大战首先在东北展开。可是要夺取东北,必先掌握哪块战略要地呢?

翻开地图,就可见四平的地位之重要,这座城市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是一座拥有十余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处在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叉点上,是通向东西南北满的咽喉要地,自然,也就成了军事战略要地。(今天,这座城市旁边,还有一条高速公路)。

四平的兴起源于三次机会。在日俄战前,四平只有七千余人,小集镇一座而已。由于俄人在此开商埠,市区向东移了九里,铁路畅通后,洮南、洮安一带的皮毛与辽河一带的谷物,在这里集散物流。商业逐渐发达,人口增至三万。日俄交战,俄军败北,日本人占领四平,商业更为发达繁荣,人口由三万增至六万。“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划区设四平省,此地为省会,于是,人口增至十一万。

而市区也随着形势及人口逐次扩张,在国共血战之前,已有南至北长达九里,东至西长达八里的面积。如果换算成平方公里,应该有36平方公里(我这样换算不知对否,请四平的战友指出)。一条铁道贯通全城,分城区为道东道西,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四平,这座东北的战略要地,注定了难逃一劫—成为国共两党殊死血战的战场

二、牛刀杀鸡,初战四平

林彪先下手为强,在1946年3月18日由道东攻占了四平。这就是所谓的一战四平。

一战四平实际上并不激烈,林彪派出了手下的虎将钟伟率领十旅主攻。由于守敌太弱,只是一些地方部队和伪军,三千余人。仅十个小时,钟伟便拿下了四平,这场仗,无论是从战术角度还是激烈程度,都不值得多费笔墨。尽管如此,林彪在战前既不愿攻而且战后也不愿守四平。这让我感到很有意思。他有几个理由:

一、部队疲惫,新兵甚多,无群众基础。

二、敌军战斗力强,调动快,一个师可作几个师用。

三、为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但毛泽东却不是这么认为,他告诉林彪,国民党的美械师战斗力不强,我刘邓部已俘缴三个完全的美械师。东北国民党军孤军深入,地理民情不熟,没有民众基础,南方人怕冷,又多新兵,弱点甚多,我军应集中最大兵力,分作几个战斗,每次歼敌两三个师,最后全部歼灭进攻之敌,从战略上解决问题……

为了近一步督促林彪作战的决心,毛泽东在1946年4月6日给林彪发电一封,内容如下:

(一)集中六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党内如有动摇情绪,那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复肉搏战斗,歼敌北进部分的全部或大部,我军即使有数千伤亡,亦所不惜。去年邯郸战役,刘伯承、邓小平所部历时十日,伤亡八千,率获大胜,可为借鉴。

(二)本溪方面亦望集中兵力,歼灭进攻之敌一个师。

(三)上述两战如能打胜,东北局面即可好转,国军现有之七个军,包括九十四军及姜鹏飞伪军在内,此两部或则不全,且包括云南龙云部及其他次等部队,大有文章可做。如我能在三个月至半年内,组织多次得力战斗,歼灭进攻之敌六至九个师,即可锻炼自己,挫折敌人,开辟光明前途。为达此目的,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代价,才能打得出新局面。而在当前数日内,争取四平、本溪两个胜仗,则是关键。

(四)各军区后方剿匪与发动群众斗争,一刻不能松懈,望同时严督实行。

毫无疑问,毛泽东的这封来电迫使林彪无论如何-也必须在四平打到底了。

三、耀眼的将星

四平战役或者说东北战场的双方统帅—杜聿明和林彪,是国共各自阵营的极为出色的军人,都是抗日名将!号称常胜将军!有意思的是,这两人都出自黄埔军校,杜是一期生,林是四期生,实际上两人是同门师兄弟。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弥新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