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与中国核工业的发展
2009年09月07日 10:36凤凰卫视 】 【打印共有评论0

凤凰卫视9月6日《中国记忆》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956年10月的一天,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里,就他的工作安排征求他的意见。当时邓小平曾经提出了三个职务让他来选,一个是分管科学技术,填补被调去当外长的陈毅留下来的空缺,第二个是回到原来担任的岗位,担任北京市长,第三个就是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的装备工作。聂荣臻没有任何犹豫他选择了第三个方案,从此也成就了共和国历史上一段关于“科技元帅”的传奇故事。今天的《中国记忆》我们就请到了时任聂荣臻秘书的刘长明为我们讲述元帅聂荣臻的科技征途。

解说: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听取了关于在中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设想,在这次会议上,聂荣臻正式受命领导科技工作和研制“两弹”的任务。经过反复考虑他认为首先是要组建机构和科研队伍。

刘长明:首先是这么几项工作,一项是成立这个机构,最早提出这个问题是钱学森同志提出来的,他向国务院中央提出来一个建立我们国家航空工业研究机构,提这么个意见。这个提了意见很快周副主席主持研究,最后决定成立航委。以后在航委下边在聂帅组织下成立了两个组织,一个领导,导弹管理局,一个就是这个研究院。那么后来成立的国防科委,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

解说:1950年代中期,关于“两弹”的研究成果,即便是在美苏两国都是极为尖端的先进技术,对于一个曾经积贫积弱,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研制“两弹”无论是从人才、技术设备各方面进行考量,都是异常艰巨的任务。

刘长明:毛主席呢,早就提出来,我们建立强大的陆军,强大的空军,强大的海军,怎么强大,从技术装备上陆军、海军、空军怎么强大,这聂帅反复地考虑过的。这个导弹,毛主席提出过,导弹、原子弹、氢弹、卫星我们国家都要搞,不见得量大,但也要搞起来,要搞,10年或者更长时间都可以。

解说:1957年9月7日,聂荣臻率40余位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组成的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出访苏联。这一次,聂荣臻的任务非常明确,尽最大的可能性从苏联政府处争取援助。

刘长明:聂帅到苏联去访问过,希望苏联给予我们帮助。在型号上、在器材上,在资料上给我们帮助。这个尖端产品,尖端技术啊,那不是一般常规技术,苏联对我们的援助更是特别谨慎,给我们,我所知道的,先后给我们的型号,你那个叫什么E2,是叫P2,A、B、C、D、E、F、G、P,P2。一个P2,一个我记得C75,C75我们叫做543,或者叫红旗号,还有一个C2,那个C75是地对空的,P2呢,我们叫做1059,叫东风系列,现在我们二炮还有东风系列。后来发展,发展卫星,把东风系列又改成长征号,所以我们这个导弹系统一个是东风系列,一个是长征系列,长征系列主要是对太空发射用的。大概我记得有5种型号给我们,5种型号它全面地提供援助我们,估计不大可能当时,不可能全部。

解说:中苏之间的谈判从9月9日开始,10月15日签协定,共进行了35天。在这段时间里中苏两国代表团人员进行了内容广泛的谈判,在谈判桌上苏联人总的来说是友好的,但有的技术项目也有保留。不是只给资料,就是只给样品,对于中国迫切希望得到的导弹,苏联最后援助了两种类型。

刘长明:两种地对地,地对空,岸对舰,这3种型号。那么3种型号,我们既希望它全面技术资料全面,技术器材、装备器材要全面,你是专家各方面专家要齐全。实际上它没有做到这一点,对我们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所以这个时候呢,就带来一个问题,到了1959年我去的时候,到聂帅那儿的时候,已经遇到第一次遭遇困难了。中苏关系破裂了,苏联对我们的尖端技术的援助上要中断了。它100多个专家要撤离了,有些专家他们心中有数,有些资料在他们自己掌握,有些和我们关系好的,他留了一些,大部分他带走了。

解说:中苏关系的冷淡,给中国刚刚开始建立的两弹工程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苏联援助的资料不齐全,器材不齐全,专家又相继撤走,聂荣臻和他领导的国防科研工作面临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刘长明:这就聂帅特别强调毛主席历来的指导思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树雄心立壮志,在我们的科研队伍倡导这种精神。好多专家爱国心特别强,苏联专家撤走了,他们绝不灰心,坚决要完成我们的事业,导弹事业以钱学森同志为代表的,这个原子弹方面,有好几个。

解说:刘长明记得,在聂荣臻自力更生的倡议下,一时间国防科研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振奋起精神,工作进度明显加快。但是好景不长,三年困难时期不期而至,国防科研工作随之受到严重影响。而在“两弹”研制工作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