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成都会议述评
2008年04月17日 16:12《中共党史研究》 】 【打印
相关标签: [大跃进]

二、关于破除迷信问题

在毛泽东看来,既然要闯出一条“大跃进”这样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们的思想就不应该继续禁锢在老框框里,要有新的思路,因此,破除迷信便成为成都会议的重要课题之一。毛泽东说,对于经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那样迷信,老祖宗也有缺点,要加以分析,不能抄书照搬:对于苏联的经验要择其合乎中国情况者接受,不合者拒绝。这一观点正确的一面,是不要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但是,在提出警惕教条主义的同时,没有号召人们认真读马列的书,这种片面性助长了干部不读马列著作的倾向。“大跃进”中人们做了许多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糊涂事,是同不读书的倾向有直接关系的。

毛泽东还说,不要怕教授;也不要迷信科学家,科学家的头脑中总有一部分是不科学的。他说,进城以来,我们相当怕教授,不是藐视他们,而是有无穷的恐惧,认为人家有一大堆学问,自己好象什么也不行。马克思主义者不怕帝国主义,而惧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怕教授,这也是怪事。我看这种精神状态,也是奴隶制度“谢主龙恩”的残余。他们自然科学可能多学了一点,但社会科学就不见得。不要“自惭形秽”。我们要办刊物,要压倒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们只要读十几本书,就可以把他们打倒。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反复地强调“历史上总是学问少的推翻学问多的”,“外行比内行高明”。这些提法,可以说是在知识和知识分子问题上转了180度。1956年初,在毛泽东倡议下,党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会议,并作出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决定。随后,毛泽东又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知识界气象一新。成都会议上的突然转变,显然是同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有关系的。经过这场风暴,便对知识分子作出完全相反的估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不幸。50年代到60年代,正是世界新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使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我们不但没有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相反地却鄙视、排斥、打击他们,致使我国同世界先进国家拉大了距离。

在谈论破除迷信的时候,毛泽东还提出工业化并没有什么神秘的观点。他说,不要那么迷信工业化、机械化。本来建设现代化工业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艰巨的事业,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努力掌握科学技术,学习世界先进管理经验,谨慎从事。但是,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却把实现工业化、机械化看作是轻而易举的事。在“大跃进”中采用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以为搞几次像大炼钢铁那样的运动,就可以把工业搞上去,结果却是违反经济规律,违反自然规律,事与愿违。

毛泽东还号召要破除“人多地少”的迷信。他说,多年来认为耕地太少,说“人多了不得了,地少了不得了”,其实每人2.5亩地就够了,应当看到人多是好事,现在还是人口少,实际人口到7.5亿至8亿时再控制,到赶上英国时,人民有了文化,就会控制了。这种人口观,脱离国情,脱离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了我国人口失去控制的战略性失误。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