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这块牌是块什么牌?
2006年11月23日 10:12广州日报投票数: 顶一下
相关Tag

河南项城市政府宣称要投资6500万元对袁世凯旧居进行维修保护后,动员各单位职工捐款。普通工作人员要求捐100元,副科级200元,正科级500元(11月21日《北京晨报》)。

尽管项城市文化局局长否认了“强制捐款”存在的可能性,只是通过“开会动员”的形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大伙“自愿捐款”。但可以想象,在主管政府部门倡导的话语环境框架内,即便不是“强制捐款”,这样的“动员”也有着潜在层面的强制性。

当地政府投资6500万元修葺袁世凯旧居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开发旅游。这样的初衷本也是为当地人民谋利益的好事。但当一种合理的好事通过非正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它的弊端就更容易彰显和暴露:这种打着“为民利益”旗号的、利用公权聚敛公共财产的方式,是否公权私用?是否存在着暗箱操作空间?是否经过了前期详尽严密的投资、收益论证?换句话说,袁世凯这块牌是块什么牌?它值不值得如此巨额投入?

近年来,各地大打“历史文化牌”“历史名人牌”,“借”而提升本地知名度、大力发展旅游、招商引资等,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性现象和共识行为。越来越多的成功范例,似乎在向公众表述着这样一个“真理”:“历史文化牌”“历史名人牌”一经打出,就可以使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受益。

但袁世凯这块牌,到底能吸引多少旅游观光者和投资开发者的兴趣,实在难以预想。当地政府如此劳师动众地修葺袁世凯旧居,会沦落为一次失败的跟风吗?它会不会面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

另外一个现象也值得警惕:似乎只要是历史名人,不管他是如何类型、什么层次,只要有看点和卖点,就搬出来加以运用,大有“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架势。更可怕的是,在建设“历史文化牌”的各种软硬措施中,政府以及各投资方在“一窝蜂”地上项目、赶工程的过程中,曲解、误解、瓦解历史文化,甚至毁灭性地破坏历史文化名人的形象,扰乱公众视线,使审美疲劳逆转为审丑疲劳。

不管是处于任何目的和意义,大打“历史文化牌”“历史名人牌”的过程都应慎之又慎。如何使“历史文化牌”“历史名人牌”能良性地循环发展,则是“历史文化牌”“历史名人牌”运用者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同样,在项城市政府热火朝天地修葺袁世凯旧居的时候,他们的确应该想想这个问题:袁世凯这块牌到底是块什么牌。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