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云南五万知青罢工 向中央请愿回城[组图]
2009年01月22日 08:19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

(见证历史--云南知青开始了大返城的进军)

在这个期间,知青在云南各个地方的处境十分糟糕。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这个时候,和国家一样出现了转机。1976年10月初,“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各个战线都在拨乱反正,为毛泽东的错误付出代价。特别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开展,使得我们迷茫和困惑的思维得到了新的解放。许多以前不敢说不敢想的问题和话都提了出来。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这样的春分已经在云南边疆的土地上开始了萌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云南农场知青丁惠民写了封《给邓副总理的公开联名信》,引发了农场知青为回城采取了罢工、绝食、卧轨、北上请愿等行动,一度在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中引起很大震动,也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所以说,我们这件事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最终的结果是国家满意、家长满意、农民满意、知青满意,是顺应了民心、党心,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从此,不仅仅是知青,而且是整个中国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没有1978年的思想大解放,就没有云南知青的大返城

记者:今天我们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云南知青的大返城也是在30年前爆发的。你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余杰:今天我们特别要感谢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话。

讲到这个问题,就无法绕开“文化大革命”这个话题。因为我们知青的命运是与这场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我在最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谢谢”毛泽东》。讲的就是这个问题。我认为,毛泽东发动的知青上山下乡的事将是一个永远的“迷”?历史的伟人常常会留给后人许多“迷”。这些人死了,带走了许多他自己才明白的事。后人只能从一些留下来的材料里去分析和判断历史。对于我们知青来说,似乎上山下乡这件事没有什么历史之谜了,其实不然。至少对于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九六八年,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会发生了世界人类史上最大的一场人类迁徙运动?从城市或从正常人生状态迁入到“广阔天地”或非正常人生状态, 其势波澜壮阔,一直到一九七九年结束,。这场举世闻名、震惊中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发起者是毛泽东,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一点上在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历史材料中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或许这就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又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

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毛泽东问题研究专家。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是读者他老人家的书长大的。对于毛泽东思想究竟是什么实在是说不上什么。我在自己的文章里曾经这样说过:“毛泽东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是他从个人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出发,把战争年代‘抗大’教育用来对待我们知青了。什么‘书越读越蠢。’‘课程可以砍掉一半。’‘阶级斗争应当成为青年的一门主课。’等等。毛泽东在1964年春节座谈会的讲话。他说:‘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父子两个。一个不识字,一个识字不多,是比较好的皇帝。以后到了嘉靖,知识分子当政,反而不成事,国家就管不好。书读多了,就做不了好皇帝。’毛的思路很奇特。他在《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也有过这样的观点:‘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为革命的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的理论就是主张知识分子要向工人农民学习。还是不识字、少识字的人可靠。于是今天就有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一幕。晚年的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时的毛泽东可能是出于更深层的原因考虑,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承认农民身上也有落后的东西,而把农民当作无产者和工人阶级等同起来了。”

毛泽东为什么要叫知青上山下乡?有“文革”经济倒退无法安置青年的说法;有毛泽东处于“文革”结束目的的考虑弃用红卫兵的推测;有“反帝反修”“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战略思考解释等等。总之这是一个“迷”。无论从那方面来解释,这场上山下乡运动的最终责任者肯定是毛泽东。

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到了结束的时候,粗略的统计是死亡有51380人。对于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不过是一个群体的区区小数。就像毛泽东在对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所说的,仅仅是小事。毛泽东更加关心的是“大事”,如刘少奇打到了没有,反修的任务完不完成等等。没有毛泽东这样荒唐的举动,我们也就无法经历这样曲折的磨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确实要“谢谢”他老人家。

记者:你提到了邓小平的功绩。为什么要感谢邓小平?

余杰:在“四人帮”被粉碎以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围绕着如何评价毛泽东,如何认识“文化大革命”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分歧。这段历史大家都是知道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前,我们国家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就是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进行的。从现在的角度看,这次讨论的历史功绩怎么评价也不过分。这是打开中华民族振兴的一个伟大通道!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梁昌军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