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学学费
相关标签: | [民国大学] |
通常认为,在旧社会,上大学几乎是富家大户子女的专利,劳动人民无力负担昂贵的学费,因而对于大学校门难以问津。那么,20世纪30年代我国各类大学需要多少学费呢?当时一个普通家庭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负担多大的代价呢?
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大学分为三类: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学费最便宜但是也最难考取的,是清华、北大、北师大、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这样一些主要由国家教育专款支撑的国立大学。这些大学的学费每年约22~40银元,师范类则不收学费;而被称为“贵族大学”的协和、燕京、辅仁等教会大学,学费特别昂贵,每年约160银元;另外一些借助捐赠和基金会补贴的私立大学,如南开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复旦大学等,学费介于两者之间,每年约45~120银元,中间数约为90银元。
20世纪30年代我国普通工人的月工资通常为16~33银元,平均约为22银元,每个家庭必须有两个人同时做工方能维持生计。所以,一般劳动人民家庭若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只能是国立大学。当时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大约5~10%,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两个月的平均工资。而私立大学或教会大学,对于工农子弟来说确实是上不起的。
20世纪30年代银元1元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力,约相当于1997年人民币30元。按这个换算率,30年代国立大学每年约22银元的学费,相当于今日的人民币660元;私立大学每年约90银元的学费,相当于今日的人民币2700元;教会大学每年约160银元的学费,相当于今日的人民币4800元。
可以看出,那时的国立大学学费,比现在要低得多。目前,我国大学的学费至少相当于普通职工4~8个月的工资。这样沉重的负担,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吗?(《逝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出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