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一生的巅峰之作:最初未打算发动的淮海战役
2007年08月29日 09:43潇湘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内战] [粟裕] [淮海战役]

谈粟裕,必然要谈到淮海战役;谈淮海战役,必然要谈到淮海战役的成因,而没有粟裕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动,就没有淮海战役;没有粟裕出神入化的指挥,就没有淮海战役的完胜。

1949年的1月10日,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收官全胜,我军以60万人对国民党军80万人,歼敌55.5万人,这是一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战。

粟裕百年诞辰之际,潇湘晨报记者从淮海战役的亲历者与研究者那里了解到,在淮海战役前粟裕向毛泽东及中央军委三次“斗胆直陈”发动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建议的内幕。

中央没打算发动淮海战役

1948年初,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并没有发动淮海战役——在江北打大歼灭战的打算。

在当时的中原战场上,刘(伯承)、邓(小平)中原野战军,陈(赓)、谢(富治)的豫西兵团,与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西兵团摆开了成品字型的战略格局。

而国民党军在中原也布下了强大阵势,集结了25个整编师(军),57个旅(师),敌我双方呈反复拉锯的僵持状态。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后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他说:“当时国民党军3个兵团集中,以一个为核心,双方交战的话,我军一个晚上啃不完对方,还没等到第二天,敌军增援就来了……”

显然,这样的仗不太好打,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认为,此时中原不宜打大的歼灭战。中共中央决定,由华东野战军主力组建东南野战军,执行南进战略任务,陈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同时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毛泽东与陈毅商定,先由粟裕率第一兵团3个纵队于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随后,由另外3个纵队组成第3兵团于次年二三月间渡江作战。毛泽东、陈毅与中央军委的意图,是以此迫使敌方改变中原兵力部署,以粟之兵力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以扭转中原战局。这是中央对全国军事战略的一项大的调整。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