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中苏“葬礼外交”纪实
1982年9月,我第二次到驻苏联使馆工作。此时,中苏关系已经不像以前绷得那样紧了。但除了一丁点儿贸易和两国间每周各开一列客车之外,双方依然没有什么来往。11月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十月革命节阅兵、观礼时,因偶感风寒而并发心肺等病,三天后就离世了。
小平同志以此为契机,特地派黄华外长前往苏联吊唁。黄华外长乘坐的飞机起飞之后,小平同志指示要立即发表个谈话,并直接请胡乔木同志拟稿。胡乔木同志遵照小平同志所说的对勃列日涅夫不要简单批一顿,也不能光说好话这一意思,很快草拟出黄华外长离京前在首都机场的书面谈话。“谈话”不长,但写得很妙,既暗示逝者(勃列日涅夫)应对中苏关系严重恶化负责,又明确肯定了他本人在去世前不久所公开表达的关于缓和苏中关系的愿望,把落脚点放在推动苏共新领导往前迈步子上。
我驻苏联使馆很快就得知黄华外长“书面谈话”的内容和事情的来龙去脉。黄华同志一到达莫斯科机场贵宾室,杨守正大使就立即把他请到一旁,汇报了在北京发表“书面谈话”一事。黄华外长听到后先是一愣,说:哦,原来还有这么回事,我上午离开北京之前还发表了个“书面谈话”!之后,他又立即说:小平同志的决策真英明!乔木同志的文章写得真好!我们往迎的几个人陪着大使站在部长的身旁,明显可以感觉得出来,部长对小平同志这一“神来之笔”感到非常振奋。
前往苏联实施小平同志“葬礼外交”的黄华外长在莫斯科见到了苏共中央新任总书记安德罗波夫,还与葛罗米柯外长举行了会见。这是中苏两国外长在相隔20多年之后举行的首次会见。它标志着中苏间的政治气候,从此开始缓慢地由“阴”转“多云”再转“晴”。(摘自《世界知识》第13期 作者李景贤)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编辑:
唐毓瑨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