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揭秘:建国后毛泽东每天必看的是什么书?


来源:人民网

1959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现在的报纸我只看一些消息,但《参考资料》《内部参考》每天必看。”

为贯彻执行上述规定,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于1953年8月29日召开部务会议,就改进内部资料的采写和编辑工作进行讨论。会议认为各地对采编工作已较过去重视,但仍存在不少缺点,为此提出一些针对性意见;明确编辑《内部参考》的目的,“主要是供给中央负责同志参考,使他们能及时地了解到党的各项政策在具体执行中所发生的新的重要问题”(同时也为新华社组织报道提供情况)。

经过几年积累和探索,到1957年底,内参工作已有所进展,但也留下不少问题。比如刊登了一些有问题、有错误或不适宜在“内参”上刊载的稿件,同时稿件质量和数量也有日益下降的趋势,甚至连续有好几期因来稿很少而脱期。为此,编委会重新确定了一些基本原则:一方面“内参”主要是供中央负责同志了解国内外各方面情况的一个党内刊物,选稿标准应该从宽,因此,“只要是对中央负责同志有参考价值的一些国内外重要资料,即应有选择地加以刊载,不宜限制过严”;另一方面,内参的阅读范围较广,不限于中央负责同志,所以选登稿件也应有所限制。一般说来,“国际稿件刊登从严,国内稿件刊登从宽;在选择国际稿件时,对反映兄弟党内部关系的稿件从严,对反映一般国际问题和兄弟国家内部一般情况的稿件(如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学术思想动态、人民生活和思想情况等)从宽”。

1958年2月24日上午,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内部参考》的工作。邓小平指出,《内部参考》上登出来的东西有影响,对处理国外问题的稿件要特别慎重;搞错了,流传出去就会影响到国际关系。他还称,《内部参考》“登出的东西,算数也不算数”,上面“反映的问题可信可不信”。胡乔木也认为,党内的组织问题特别是省市委内部组织问题不必在内参上发表,搞错了影响很大。彭真则指出:以后凡不适宜在《内部参考》刊登而有参考价值的稿子,除打清样送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外,还应分送给中宣部、中联部、外交部。列席的新华社负责人缪海棱反映了记者因怕出问题不敢写内参的情况。彭真说这不对,应鼓励记者写,但要认真负责。他称中央的一致意见,是要新华社认真把《内部参考》办好。

截止到1957年底,《内部参考》共发行2310份。阅读范围也是比较严格的,“但实际阅读者却远远超过了规定的范围”。从读者来信可知,不少读者是地委级的干部,一些干部学校的次要干部、一般作家都可以看到“内参”。

到1959年,《内部参考》发行已达2400份。这是因为一方面阅读范围扩大了(特别是新闻机关除新华社、人民日报因业务需要阅读范围略宽外,中央各报社及省报、省台均为总编辑以上的干部订阅了),另一方面阅读《内部参考》的领导同志大都是一人一份,还有内参随着人走的现象(即工作调动后仍继续订阅)。为此,新华社后来决定采用中央分发文件的办法,在发行份数上加以适当控制,除中央负责同志可以一人一份外,一般以党组为单位,发给一份或若干份。新华社还就阅读内参的若干注意事项进行了规定,比如“明确《内部参考》是供领导同志阅读的党内文件,不得给规定阅读范围以外的干部阅读”,再如规定阅读者工作调动,应由该机关机要秘书通知新华社发行科停发,不得自行处理或带走《内部参考》等。

《内部参考》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内参即《参考资料》。到1954年10月,新华社抄收的外国通讯社电讯已由1949年的30多家增至46家,每天收讯56万多字。原来编印的《参考消息》每天由1949年时的10多页,增加到50多页,刊物越来越厚,但还有许多译稿登不上去。吴冷西等认为,《参考消息》容纳不了日益增多的译稿,也不能再“膨胀”下去,有必要另办一个刊物,来满足中央有关部门和研究单位的需要。与此同时,周恩来也在思索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1955年初,他指示改进和精编《参考消息》,并倡议出版《参考资料》。吴冷西立即同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并于2月21日向周恩来呈送报告及方案,提出把《参考消息》分成《参考资料》和《参考消息》两种刊物出版。随后经周恩来批准,于3月1日起实行。从此,就有了新创刊的、后来俗称“大参考”的《参考资料》。

1957年1月1日起,《参考资料》再次改版扩大发行,并由每天出版两期增加成3期,即上午版、中午版和下午版,共约16万字。增加了数量,加快了时效,新华社内部当时称之为“一日三参”。中央一些职能部门的读者则以满意的口吻说:“一日三餐(参),供应及时。”

1958年炮击金门后,由于《参考资料》编辑粗糙,未能完全反映当时国际上对此问题的形势。10月24日,毛泽东派秘书林克来新华社传达他的批评意见,要求编辑人员“学习党的政策”。新华社的检讨送上去后,12月23日,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胡乔木又专门来新华社传达中央常委的意见,要求成立“首先为中央服务”的专门的“参考材料编辑部”,成立一个“具有研究性质、为中央各作战单位提供参谋意见”的编辑部。这个意见,推动参考报道在新华社内成为了一个专业的报道系统。以吴冷西为首的编委会经过多次讨论和准备,于1959年2月16日正式确定成立参考资料编辑部,“以便在国际参考报道中为党中央和有关部门更好地起到‘耳目’作用”。

[责任编辑:唐智诚 PN008]

责任编辑:唐智诚 PN00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