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出品

台媒重评马英九这8年:耽误两岸和平 错失大陆爆发期

2016-12-20 16:24 凤凰资讯

近日,中国时报陆续刊发两期社论,重新评价马英九执政8年的功与过。第一期从政治的角度,指出马英九虽然结束了民进党执政两岸的低迷,开启了经贸人员的大交流,签署23项协议,但只是用“不统不独、维持现状”作为政策指导,错失历史机遇,最终耽误两岸和平;

第二期从经济的角度,指出马英九半套开放,与韩国、新加坡及香港比较,未能掌握大陆经济跳跃式成长的契机,错失大陆成长爆发期,让台湾经济进入“最遭时代”。

下面是中时社论全文:

一、错失历史机,遇耽误两岸和平

人类历史总是往文明的方向前行,从远古以“零和”为互动,朝向“非零和”发展,逐渐走向“双赢”的社会。以往胜利是评价政治人物的最高光环,经历了两次的世界大战及无数内战冲突以后,人类已经认清,和平才是最高的价值,和平创造者才应得到政治人物最荣耀的桂冠。

一般政客寻求短期的利益与功效,伟大的政治家则选择创造制度,让制度不随他的离开而消逝,让继任者,不论是否为反对者,都不能或不想打破其建立的制度,继续享受制度带来的红利。

伟大的政治家会给人民确定的方向,不会让国家在大海中迷航,更不会用尊重人民的选择作为不表态的借口。平庸的政客只会随民调起舞,不愿挑战社会迷惘的氛围,也不敢坚定捍卫正确的信念。伟大的政治家永远在引领社会的潮流,面对纷扰,不仅拨乱,更要反正。

马英九结束了民进党执政8年以来两岸的低迷,开启了经贸人员的大交流,签署23项协议,曾经创造出两岸关系的荣景,自有其历史贡献。

但从上述3个标准来看,其在任8年,没有为台湾在两岸关系中指引大方向,只是用“不统不独、维持现状”作为政策指导。“只经不政”让两岸无法透过政治对话,结束迄今仍然存在的政治分歧与敌对状态,这也使得“维持现状”成为“维持敌意现状”同义词。8年执政既没有为两岸创造和平,也没有建立长治久安的和平制度,不仅错失了历史给他的8年黄金机会,也耽误了8年两岸的和平机遇,沦为只是一个为经贸利益服务的平庸政治人物。

马英九离开职位还不到半年,留下来的两岸政治遗产就已经随风而逝。马英九念兹在兹的“一中各表”,原本在他任内曾有75%的民意支持,但是依据国民党自行做的民调,目前的支持度已经降到23%左右。其实,在他任内最后两年,“只经不政”的苦果已经出现。“只经不政”的更清楚诠释是:任由两岸经贸关系在政治敌意的土壤中生长,两岸列车在政治一轮锁死、经贸一轮转动下前进,势必失衡。“太阳花运动”就是这种政策下的必然产物,而其结果是国民党被打成“倾中卖台”。

这样的指责当然不是事实,但是只要两岸政治分歧不解、敌意不除,经贸利益永远会被解释成大陆的统战工具、台湾的饮鸩止渴。“一中各表、不统不独、只经不政、维持现状”的结果并没有给国民党加分,也未能让国民党继续维持执政,而是全面地挫败,失去了政权。

民进党的分离主义立场不可能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另一方面,民进党也不希望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如此才能让分离主义继续稳定地建立在恐惧与对抗上。马英九的“维持现状”正好是民进党所期望的“维持敌意现状”。就这一点而言,马英九迄今仍然浑然不知,他对国民党、台湾、两岸的伤害有多大,对民进党的帮忙有多深。

历史未来也会记载,两岸关系最核心的认同问题,在马英九8年执政期间不仅没有趋同的趋势,分歧反而不断扩大。马英九虽然自认为是“文化中国”的信奉者,但是“政治偏安”的认知,使他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未能做到拨乱反正;他选择出席乌山头水库日本殖民者八田与一的追思会,面对二二八事件反复道歉,反映出他对于历史问题缺少正视,而存在着某些乡愿;在对大陆政治态度上刻意地与国民党传统立场的切割,也影响到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的观感。整体而言,马英九虽然没有将两岸视为“一边一国”,也没有宪法上的分离主义倾向,但是他的行为却是让两岸作为“异己关系”的性质愈来愈深。

未能创造和平,两岸的政治敌意就无法化解;未能让两岸和平制度化,两岸在军事与外交上的对峙就不可能结束;未能拉近认同,两岸的心灵距离就愈来愈远。马英九执政8年,没有以和平为方向,缺少建立和平制度的智慧与勇气,面对认同问题时的轻率无力,注定了马英九在两岸关系史上只是个平庸的政治人物,很快就会在时间的浪花中淹没。

我们必须先客观评价马英九,才能在两岸关系中重新出发,且为两岸创造永久和平。

二、半套开放,错失大陆成长爆发期

回顾历任台湾领导人在位期经济表现,堪称每况愈下,但马英九时代最糟。两蒋时代36年,台湾年均经济成长率9.1%,李登辉12年平均6.8%,阿扁8年降到4.8%,马英九执政更低,降到2.8%。纯就GDP而论,确实江河日下,号称最懂经济的马政府,甚至不如民进党扁朝。

但表面解读失之简略,也有错误,每个经济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能够成就的经济成长率当然不同。大体上发展程度越高、经济体规模扩大后,能够达到的成长率就越低。不同时期面对的全球经济大环境可能迥异,全球化之后,特别是依赖贸易深的台湾,受到的外在环境影响就越大。

扁、马执政初期,都曾碰上全球经济大动荡。扁政府碰到网路泡沫化,不过冲击很快就过去,全球再度进入另一波繁荣泡沫期;马政府则遇到全球金融海啸,但海啸后多年其冲击仍未消化,只要看同期东亚其他三小龙,经济表现都远低于海啸前即可知。马政府任期经济成长率低于扁朝,全球大环境因素是主要原因。

不过,与韩国、新加坡及香港比较,马政府未能掌握大陆经济跳跃式成长的契机,也是事实,否则台湾不会落居四小龙之尾。其原因恐怕不在绿营指责的“倾中”、依赖大陆,反而是怯于内部因素,不敢大幅开放两岸经贸与投资,半套开放让台湾失去红利分享、企业失去壮大机会,他却承担了“倾中”骂名。

从台湾发展的脚步看,经济命脉无疑就是出口贸易,冷战时期,台湾被纳入美国体系中,出口超过3成集中在美国。随着大陆经济改革、开放与起飞,出口大陆比重日增;1991年时仍有近3成集中在美国,但到2002年,出口大陆比重就超越美国,并逐年增到4成之多。

绿营时常指责马政府“倾中”,造成台湾对大陆过度依赖。蔡政府压抑两岸经贸、提倡新南向,也是说要导正马政府时期对大陆的过度依赖,不过,这种说法有“栽赃”之嫌。台湾对大陆出口依赖度快速上升是在扁执政时,由24%升高到40%,马政府时期则平稳维持在39%左右。

为何拒中的扁政府反而让台湾对大陆出口依赖飙高?原因是台湾出口由美国大量转向大陆,这是自然的经济法则驱动;扁政府8年,正是大陆以两位数高速成长、经济规模量体快速增加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心引力”理论就指出,两国之间的贸易与两国的经济大小成正比关系,与地理上或文化上距离则成反比关系。

冷战时期,台湾出口集中在美国,是因为两岸阻绝,等到两岸关系开放,大陆经济体扩大后,台湾出口很自然就日益集中大陆。此情况就如美洲国家必定以美国为最主要出口地,“远离美国”的国家(如古巴),经济要好也难。

马政府时期出口集中大陆程度未提升,倒也未必是政策的功劳,而是因为典范再次移转。过去台湾出口大陆增加快速,是因台商在大陆投资,以“投资带动出口”;马政府时期大陆本土产业崛起日盛,加上官方有意的扶植(如红色供应链兴起),台湾出口大陆金额虽增,但比例已到顶峰。此时,政府的政策应是尽量让台湾仍有优势的产业、企业到大陆投资,先行卡位与抢占市场,同时开放具两岸双赢性质的陆资投资台湾企业,但马政府怯于绿营反对,反而设下诸多限制,行政审查甚至愈来愈严格,许多机会就此一去不复返,台湾面板产业被卡死就是明证。

马政府是台湾70年来经济表现最差的政府,但10年后可能摆脱恶名,因为蔡政府两岸投资限制更严,导引民间往东协、印度发展的企图不会奏效。官员说大陆经济增长放缓,风险高,却忘了大陆已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与经济体,即使经济放缓到6%,每年增加的经济量体(GDP)仍相当一个台湾的规模,大陆对台湾经济与产业已有无法取代的效益及地位。

蔡政府的操作将造成台湾产业与经济更深的困境,失业率更高,薪资更薄。

责编:朱家浒 PN054

拉近两岸心的距离

进入栏目首页

日月谈官方微信号

了解台湾第一资讯,
扫这里!

推荐阅读

  • 日月谈
  • 凤凰聚焦
  • 在人间
  • 暖新闻
  • 第一解读
  • 数闻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