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0 13:43 凤凰资讯 边驿卒
1
有一个国家,离南海万里之遥,却始终像幽灵一样盘旋在南海附近。
因为它的政策,风平浪静的南海充满火药味,借助它的怂恿,菲律宾狐假虎威提起仲裁,而它的行为说明,外强中干的霸主只是来搅局的。
没错,它就是总在幕后摇旗呐喊、也经常冲到前台指手画脚的——美国。
最近,美国导演的南海仲裁案接近尾声,为了迫使中国接受仲裁结果,包括“里根”号航母在内的7艘美军舰船集结南海,其中3艘驱逐舰过去两周更是多次“悄悄接近”中国岛礁,向中方展示所谓的“决心”。
印象中,美国在南海的行动可以概括为8个字: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实际上,梳理美国的逻辑,只能得出8个字:疑神疑鬼,外强中干。
美航母编队在南海附近航行
用“航行自由”给自己挖坑:疑神疑鬼带来的恶性循环
冷战结束后,美军撤离了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把南海附近的军事力量转移到了关岛、冲绳和横须贺等地。
2001年“911”事件发生,菲律宾立即允许美国使用菲国内的海空军基地,为美国重入南海提供了契机。同时,借助反恐联盟的构建,美国积极与东南亚国家改善安全关系。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都对美国的反恐战争提供了支持。
当反恐战争告一段落,美国再度将注意力转移到中国身上,美国认为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增长,对美国的地区领导地位构成了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尤其担心中国军力日益增强,并对航行自由和美国在这一地区投放兵力的能力造成限制。
这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从2009年开始,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和行动增多,这迫使中国进行了相应的跟随和反制。而这样的行为竟被美国视为阻碍了航行自由。
资料图:美国海军无暇号监测船
2009年,美海军潜艇监测船“无瑕”号未经允许在距离中国海南岛120公里处的南海进行非法海洋测量活动,试图获取中国潜艇的声纹信息或对南海水文情况进行勘测,期间与5艘中国船只对峙。
事发后,美国务院高官却辩称提到:“美国‘无暇’号海洋监测船受到了中国渔船的骚扰,使双方的船只都处于危险之中,干扰了航行自由。”这又成为美国更大力度干扰的理由。
美军的“横行自由”来自于其全球性霸权的逻辑。
在2007年美国海军提出新的海洋战略中,提出美国将把可信的战斗力量部署在西太平洋、波斯湾和印度洋,以保护美国至关重要的利益,使美国的朋友和盟友确信美国将继续对地区安全承担责任,保障海上联络和商业航行的畅通。
可以看出,由于美国全球战略的实现依赖于它在世界各地无阻碍地投放兵力的能力,海上航行自由对于美国来说是“生命攸关”的利益。这仍然来自于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
美国在海外的军事存在
他们对于自己的利益是这么表述的。
2013年,美国国务院表示,虽然美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但美国在如何处理争端和解决争端上有巨大的利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南海是一个具有巨大商业意义的全球公域,有占全球大约50%吨位的海运通过南海。因此美国的利益是,商业必须受到保护,在全球公域里应有航行自由。
二是在南海的合法资源开发。美国在南海地区有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开发的公司,它们的合法活动应不受领土主权归属的限制。
这明显是在披着公益的外衣扩张自己的利益。事实上中国并没有为美国的航行自由设置障碍,因为中国也同样依赖于在南海和其他海域的关键海上通道的航行自由。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曾经指出:中美对于公海上的航行自由有不同看法,中国认为这并未赋予其他国家军队舰机抵近其他国家沿海地区——即便这些舰机是在公海上。但美方认为坚持享有这一权利是重要的。
一些美国的分析者也指出,美国对“ 航行自由”的担心是夸大其词,是在法律外衣下保护自己在亚洲的海洋地位和影响,至少是保护其执行侦査行动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之外,马来西亚、印尼和印度等国家也同中国持同样的立场,其中印度像中国一样也反对美国的海上监测活动,不过它没有采取干预行动。 其他一些国家也表示反对美国扩大对“航行自由”的解释。
中国外交部早已明确表示:中方反对美方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做推动南海军事化,甚至挑衅和威胁他国主权和安全利益的事情。中方希望美方在南海方面的有关行为和意图更加光明磊落和坦荡透明。
“外强中干”插手南海——挑衅与软话齐飞拉拢共威胁一色
在利益的驱使下,美国虽然声称不“选边站”,但其立场早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010年7月,东盟地区论坛部长会议上,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了关于南海问题的谈话,并要求东盟国家予以支持,她提到:
国际航行自由是美国的国家利益;虽然美国在南海领土争端问题上不选边,但美国认为这些要求必须符合国际法,领土争端应当用和平手段来解决。
2010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了关于南海问题的谈话
虽然这一政策表面上波澜不惊。但东盟国家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南海政策的转折点。
从那时以来,美国不断申明南海领土问题的解决必须依据国际法, 暗示中国的领土要求不符合国际法,并且鼓励和支持菲律宾把南海问题提交到国际法庭,要求所有对南海有领土要求的国家不能单方面改变领土现状。
2012年黄岩岛事件,美国国务院媒体关系办公室发表正式声明,公开批评中国政府建立三沙市的决定,并批评中国在南海增派驻军。这样的做法在即使在美专家眼里,也跨越了不选边的界限。
2014年,美国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拉塞尔在众议院听证会上表态, 认为中国在南海基于“九段线”的领土要求缺乏明确性,“造成了这一地区的不安全性或不稳定性”。
以上言论都是积极插手南海事务的信号。在立场上与一些东盟国家保持一致,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从而为美国介入提供更多便利。
即便是强大如美国,在介入南海之前,也要权衡自己的利益得失。不少事件反映出,虽然美国军方不断挑衅,但高层始终需要考量中国的反映,遏制军方冒进的势头。不经意间体现出其“外强中干”的尴尬。
2015年10月27日,美国海军派遣“拉森号”导弹驱逐舰巡航南中国海中国人工岛礁,挑战中国领土诉求,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抗议。
但根据媒体报道,在这一事件中美国高层和军方出现了意见分歧。美国国防部在5个月前就考虑派遣军机和军舰巡航宣示自由航行的原则,但白宫和国务院迟迟不批准这一计划,令一些国防官员,甚至日本和菲律宾军事官员的不满。
但是很明显,奥巴马和文官高层对军方的冒进方案并不认同,迫于压力只好答应。要知道,奥巴马于2015年6月表示,“中国在南海的部分主权可能合法”。这句话代表了一种相对缓和的立场。
美国军方利用舆论“绑架”总统批准他们的行动,一向很在行。
今年他们先是炒作中国在西沙的永兴岛部署红旗9导弹,继而又炒作中国在华阳礁建设先进雷达系统。在这期间,包括美国国防部长卡特、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哈里斯以及美军第七舰队司令奥肯轮番上阵,言词激烈,唯恐天下不乱。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日裔海军上将哈里斯
5月上旬,哈里斯在被问及是否会为黄岩岛开战时,他表示他的部队必须做好“今夜开战”的准备。其后他突然改口风,罕有地为紧张局势降温。强调中美合作比分歧多,两军保持着沟通与协调,并在互信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同一时间,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本年度的国防预算,共计5827亿美元。国防部长卡特还特别指出,之所以制订这样的数额,是为了应对中国日益增加的军事力量,因为“中国在南海正变得咄咄逼人”。不可否认,借炒热南海之机为军工复合体打打小算盘还是有的。
根据凤凰卫视记者的观察,虽然今年5月美国军舰“威廉·劳伦斯号”在中国控制的永暑礁12海里之内的水域航行。但在这一挑衅行动后,美国白宫和国务院的措辞都相对软化,他们表示“美方不希望被外界视为美国在与中国对抗。”
但这两股力量也有重合的作用——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用“大棒加胡萝卜”的伎俩,妄图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迫使中国接受仲裁,在南海承认美国的霸权。
卡特在航母上观看战机起降
去年11月,美国国防部长卡特搭乘“途经”南海的航母,以强化其“航行自由”的主张,卡特接受采访时提及“提着大棒说软话”这一美国传统政策,部分体现了一种奇特的融合。
出于同样的逻辑,美国尽可能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为菲律宾越南撑腰,纵容日本插手,拉拢印尼,都是为了以最小成本制衡中国的崛起。
可以判断的是,美国未来的动作将止于施压和挑衅。出于高昂的成本,美国会竭力避免与中国擦枪走火。
在今年的香格里拉会议上,有军事专家质问美国防长卡特:“如果中国再建一个岛,美国能怎么办?”卡特“呃”了好一会儿,只好一再重申“美国将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在需要的地方航行、飞越”。
责编:杨嵩孛 PN029
聚焦热点
想看新闻热点、
独家分析?扫这里
2016-07-09 19:150
2016-07-08 11:540
2016-07-08 11:270
2016-07-08 10:280
2016-07-07 18:420
2018-12-25 19:070
2018-12-21 19:170
2018-12-19 19:370
2018-12-19 09:280
2018-12-18 21:550
2018-11-01 07:110
2018-09-14 10:500
2018-08-23 09:440
2018-08-16 10:050
2018-08-08 11:370
2018-12-30 19:240
2018-12-29 14:000
2018-12-29 09:420
2018-12-28 13:080
2018-12-26 10:140
2018-12-28 19:080
2018-12-25 17:520
2018-12-25 14:270
2018-12-24 17:230
2018-12-24 14:100
2017-01-16 15:090
2017-01-09 02:040
2017-01-06 07:540
2017-01-05 10:140
2017-01-03 0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