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邢义田:探秘西周以来秦国文化的性格转向

2016-06-16 11:51 凤凰历史 邢义田

本文系凤凰历史特约通讯员沈雪晨独家报道

2016年5月28日上午,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美国夏威夷大学博士邢义田教授,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为民众做了一场名为《草原、中原与秦文化》的精彩演讲。

此次演讲是为配合故宫博物院“秦·俑:秦文化与兵马俑”的特展所做,邢老师以历史学家的视角,结合远赴西北实地考察的经历,就参展文物背后的文化含义做了详细的讲解。

故宫特展与邢老师的讲座现场沈雪晨摄

以下为讲座实录:

感谢大家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周六,放弃陪伴家人的时间来听我的讲座,本来这样的天气去趟北海岸还挺美的(笑声)。我想大家之所以会来,是因为心中多少都有一些好奇:距离我们如此遥远的秦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神秘的存在呢?那些放在吹着冷气的展厅里、打着镁光的展柜里的文物,在逝去的时空中,又是以怎样的真实面貌初次展现给千年后的世人的呢?

2011年的8月,我和台大的几位学生、老师一起来到了这些文物出土的地方,在荒凉干燥的中国西北,亲眼目睹他们被发掘、清理、研究的过程。这也是我今天讲演的重点。以往大家想起秦朝,就是阿房宫、兵马俑,它们作为秦始皇时期的晚期秦文化代表,已经被媒体介绍了很多次。而远在陇西、西垂地区的早期秦文化,则已经凭借它们交错重叠的草原、中原文化素质,以及绮丽多样的器物形态,为学界了解西周以来秦国文化的性格转向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秦人兼具中原与华夏的历史源头

秦人起源的假说很多,学术界亦有一些争论。由于秦始皇在焚书时没有烧掉秦朝的史书,司马迁根据秦人对自己历史的书写,在《史记·秦本纪》中这样描述: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史记》虽强调秦国先人是华夏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亦承认了秦人有中原、蛮夷接触融合的共同来源。受周天子分封后,秦人的担负起“在西戎保西垂”的角色,因此尽管《史记》后来的记述变得只侧重于秦国向中原靠拢的进程,秦人在西垂地区扩殖开发、与西戎不断交流往来的历史事实是比较确定的。

早期秦国活动图域图翻拍自邢义田教授幻灯片

作为周朝最西边的一个国家,秦国保持着由西向东逐步扩展的趋势。为此,秦朝经历了数次迁都。从最初的秦邑(今甘肃天水附近),经雍城(今陕西凤翔)到栎阳,最后定于咸阳。值得注意的是,在前677到前383年的漫长时间里,雍城都是秦国的首都,著名的秦穆公和秦景公都是秦在雍城时的国君。因此,陇山以西的张家川、清水、禮县等处,以及陇山以东、由陇县向雍城的广大地域范围内出土的文物,均表现了秦中早期的活动痕迹。

甘肃礼县秦公大墓出土文物的中原色彩

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大墓,拥有十分庞大的占地面积,东西长达300米,深24米,呈“中”字型,充分显示了秦人墓地“大”的特点。在曾经亲手发掘大量秦墓的甘肃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带领下,我们坐吉普车穿过坑洼不平的土路前往参观。

大堡子山秦墓旅游宣传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何这里的秦国墓地如此重要?因为它们展现了秦国与中原的关系。此地的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无论器形还是铭文,都显示了周朝的影响。如成套出土的编钟、石罄,均显示了秦国对礼制文化的充分接受。

“秦·俑”展览中成套出现的石罄

在“秦公簋”,亦有这样的铭文:

“秦公曰:丕显朕皇祖受天命。”

“天命”作为周天子正统性来源的解释,在这里同样能被秦公使用,说明了天命观在秦国受重视的程度。另外,此地亦出土了非礼乐使用、器型装饰有独特青铜小人的小件青铜器。这种被用来观赏的青铜器,在远在陕西闻喜县出土的晋国的墓地里也有出现,说明西周时期东西部共有的青铜技艺和文化联结。

然而,礼县出土的文物并不全然与中原相同。以金银打造的金箔银箔,呈现特殊的鸟型和几何纹。另有老虎型的金箔片,被打造成立体状。这些都是秦文化所独有的。墓主人尸骨呈现的屈姿葬、头向西的特点,亦反映了此墓所处的秦文化圈。

秦墓出土的动物状金箔

张家川马家塬出土文物的草原特征

由于秦国地处西陲,与西戎有充分的接触,它的文化同时呈现出草原民族的影响。应该注意的是,从历史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西戎的文化并不落后。

在张家川马家塬遗址被发掘之前,我们对西戎的了解很少。《史记·秦本纪》中有这样一个“西戎有贤人,穆公愿求教”的故事。说西戎有一位贤者叫由余,受西戎国君之托前来秦国访问,秦穆公向他展示了秦国辉煌的宫殿和礼乐文明,洋洋自得之际,却得到了他这样的回应:秦公的国家固然强盛,却挥霍百姓的劳力,满足少数人的享受。我们西戎则不然,政治非常简单,在上位的人非常体谅在下面的人,有如照顾自己的身体,从不肆意征用民力,因此只有照着自然规律运作的政治,才可以被称为圣人之治。这带给秦穆公很大的启发,后来他引进了贤人由余,以他的理念治国,秦国愈发强大起来。

秦人与西戎的接触达到何种程度?甘肃考古所王辉先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认为马家塬一处与秦人相距不远的墓地,就是用来埋葬戎人领袖的。阶梯式的墓道下,是一座规模比秦人小得多的墓地。墓主人身体已经朽烂,而他身上所佩戴的陪葬品珠光宝气的气息却尤能感受。他呈直躺的姿势入葬,腰部缠着金腰带,脖子上挂满了项圈状的金银饰物。黄金打造的巨大的皮带头上,有老虎、鹿等草原地带最常见的装饰。墓中另有秦人的铜壶和蒸煮器皿,反映了他们对中原文化的吸收。铜壶用来装酒,但酒杯犹如我们今日的马克杯,显然并非来源于中国。

马家塬墓地中的金器与“马克杯”

墓坑里并出土一副真实大小的马车模型。在基本保留中原马车形态的基础上,西戎人在上面镶嵌了大量精美的金银箔片,以丰富的装饰花纹区别于其他墓地,使得这种黄金打造出来的镂空图案极具特色。

展场中复原的西戎马车,观众驻足观看

不管是老虎、鹿等动物纹样,还是马车上一金银装饰的习俗,都反映了草原地带的审美趣味。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这一类从黑海到中国北方均有出土的黄金装饰,可被称为司基泰手法,它普遍流传于中亚,在新疆、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均有出土。最能体现司基泰手法的特征是鹿“反向弯上去的后脚”,以及比例高度不协调的“大角羊”造型。它们在秦早期的文化中均有体现。中原地区不仅不生产此种纹饰,所偏好的装饰材料亦是玉器而非黄金,因此这是草原文化对秦国影响的明证。在西安北康村战国工匠墓地里,尚出土了有司基泰手法中翻转后脚鹿的泥范,说明秦人工匠长期保持这样的技艺。

大角羊以及翻转后脚的鹿等司基泰手法艺术作品

另外,陕西宝鸡出土兽面铜冠,以及铅人模型披发左韧的头饰和服装,体现了在这里重视装饰和服的衣冠之国里,秦人对西戎文化的借鉴和吸收。

总体说来,秦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同中国早期国家扩张的过程一样,都是在吸收、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对秦国文化中西戎影响的发掘和重视,对于我们理解秦国何以有能力统一六国、并开创第一个地域广大民族多样的皇帝制国家,有很大的帮助。

和蔼可亲的邢义田老师,受到台大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真诚喜爱

责编:高飏 PN035

不让历史撒谎
凤凰历史出品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观世变
  • 重读
  • 兰台说史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