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剑走偏锋:从邱少云谈谈志愿军的敌前潜伏战术


来源:观察者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以及所谓人体生理极限的讨论都非常热火。志愿军20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60军军长张祖谅  根据这个大胆的计划,60军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准备。

坚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夜晚派出小分队袭击敌人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以及所谓人体生理极限的讨论都非常热火。就以邱少云的事迹来说,几乎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烈火焚身上,关于志愿军为什么要采取潜伏,又是如何潜伏的,却很少有人谈起。笔者就来聊聊志愿军的敌前潜伏战术。

为什么要敌前潜伏

几十人、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悄无声息地在敌人眼皮底下整整潜伏一个白天,只要有一个人暴露,那么这潜伏的几十几百人就很可能在转眼间被敌人的炮火所消灭,这个道理实在太简单了,为什么志愿军还要采取这种极具风险的战术呢?

在抗美援朝第一阶段的运动战期间,在志愿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攻三个山头,不守一个钟头。”这反映出志愿军部队都宁愿进攻,而不愿意防守。因为防御时要承受美军飞机大炮的猛烈轰击,在火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确实非常艰难;进攻时只要冲锋果断,美军炮火往往来不及反应,就已经冲上阵地和美军短兵相接了。而且进攻作战只要成功,就会有不小缴获,防御作战就算守住阵地,也少有缴获,完全是赔本买卖。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话。

但是到抗美援朝战争进入阵地战阶段后,情况就不同了。以上甘岭战役为代表,志愿军全面采用坑道防御战术,加上炮兵力量的增长,已经可以有效组织防御。而在进攻方面,双方的防线都相对稳定下来,防御阵地的构筑越来越坚固,志愿军要想在美军巨大的火力优势下攻下阵地,也就越来越困难。

特别是如果阵地前是开阔地,它基本就是被美军火力全覆盖的死亡地带,几百米的开阔地,一个连冲过去,最后就只剩下一个班都是常有的事情。比如上甘岭战役中,在通过美军炮火封锁下的一千多米开阔地时,1个一百来人的连队就伤亡了72人!

另外,美军当时掌握着战场制空权,所以志愿军很少在白天主动进行作战,进攻基本都是在晚上。如果两军阵地之间距离较大,从天黑后开始进入进攻出发阵地,再发起攻击,就算比较顺利,拿下阵地也要凌晨时分了,还来不及巩固阵地就已经天亮了,天一亮美军就会在优势火力下反攻,便很难顶得住,得而复失也就在所难免。

这样一来,进攻战反而变得比防御战更困难。进攻具有大量坚固永备工事的筑垒地域,就成为志愿军在阵地战阶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解决在接敌运动中减少敌军火力杀伤。志愿军这才想出了剑走偏锋的敌前潜伏的险招。因为敌前潜伏虽然风险比较大,但既可以避开美军的火力封锁,又可以节约战斗时间,还是利大于弊。这也是当时战场情况发展的必然选择。

1953年5月,为了夺取北汉江东岸韩军据守的方形山阵地,志愿军第60军第180师(也就是在第五次战役中损失最大的部队)集中第541、第539团各2个连约400人组成进攻分队,在前一天夜里进入敌阵地侧后树林里潜伏,整整一个白天,虽被敌人冷炮打伤数人,但始终未被敌军发觉。当天晚上战斗开始后志愿军炮兵5分钟炮火突袭,潜伏分队紧接着发起攻击,仅用14分钟就突入阵地并将守军一个营全部消灭,随后又打退了敌人50多次反扑,最终巩固住了方形山阵地。这一战斗是阵地战阶段开始以来,志愿军首次攻占敌军一个营防守的阵地,也是第一次运用潜伏战术的成功战例。

[责任编辑:吴雨洪]

标签:志愿军 181师 炮兵火力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