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探秘果敢同盟军:多数曾在中国工厂打“黑工”


来源:凤凰军事

探秘金三角果敢同盟军 多数曾在中国工厂打“黑工” 3月初的一天,缅甸果敢某处山头上,突然轰隆一声闷响。“卧倒……”一名果敢同

探秘金三角果敢同盟军 多数曾在中国工厂打“黑工”

3月初的一天,缅甸果敢某处山头上,突然轰隆一声闷响。“卧倒……”一名果敢同盟军的士兵马上大喊,一起巡山的其他士兵随即躲到最近的大石头后面。惊慌初定,他们才发觉响声不是来自政府军的炮弹,而是地震。喊话的士兵有点尴尬地冲其他人笑了笑,其他人则大松了口气,他们都是20岁左右的稚嫩小伙。

那几天,云南临沧地区先后发生数起地震,果敢也有明显的震感。虽然距离2月9日同盟军与政府军开战已将近一个月,战况依旧胶着。这种高度戒备的日子,对许多同盟军士兵来说,还不太适应。

今年年初,这支缅北华人武装的领导人彭家声告诉媒体,他的部队刚刚恢复到14个营的规模,有2000多人,其中大多数是20岁左右、没有实战经验的年轻人。这些背景、初衷不尽相同的人陆续聚集到军队,接受短暂训练,或者只学习怎么使用枪支,便匆匆上了战场。

曾是中国工厂的“黑工”

在同盟军占据的一处山头,17岁的李小东身着墨绿色的军服,扛着一把仿制的56式步枪,穿过一处野草丛生的山坡去查看新炮坑。他徒手从炮坑里掏几分钟,挖出了一把弹片。政府军的炮弹和飞机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飞过来,没有驻守任务的李小东不敢在外逗留太久,带了些弹片便赶回营部。

这个身材瘦小的年轻人,去年8月才刚加入同盟军,在此之前,他在山东烟台一家渔场打“黑工”,每月拿着两三千块的工资。

“我没读过书,也不识字,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李小东说,他13岁就离家打工,先是在果敢老街,后来辗转去到中国多个城市。在烟台的那份工作,是他做得最久的,大约有一年多。“我的两个弟弟现在还在那边打工,”李小东至今还和烟台那边的人保持着联系。

和李小东类似,22岁的警卫员罗家志去年参加同盟军之前,是福州一家洗浴中心的服务员。“那家浴场有住宿、桑拿、按摩等服务,收费在福州也算最贵的那一档。”罗家志对他在福州的工作仍记忆犹新。

更早之前,他还去过深圳、东莞电子厂的干活,也到泉州当过鞋厂工人,每一份工作都做不长久。由于没有合法的身份,他入职时要借中国朋友的身份证“登记一下”,入职后,也尽量不要被当地公安发现,否则会被遣返回果敢。

在同盟军内部,不少年轻士兵都有过在中国打“黑工”经历。虽然他们在果敢也能找到两三千元的工作,但大多都是在赌场上班,内容单一,有的人还是更愿意跑到中国“见见世面”。

这些同盟军士兵从军之前的人生轨迹,就像中国国内的许多农民工,从偏僻的山村来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做着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或许,今天扛着机枪逡巡在丛林里的武装人员,数个月以前,正是某个与你在北上广街头擦肩而过的打工仔。

毒品的阴影之下

果敢曾经是一个盛产毒品的地方,虽然近十多年来禁毒已是当地的主流,但仍然和毒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对于同盟军里的人来说,毒品也不是陌生的事物。

28岁的彭老三加入同盟军某营时,介绍他参军的士兵专门向教导员提到,他情况有些特殊,因为“是个吸毒的”。教导员稍微思索了一下,便同意士兵将带彭老三过来。

那天。教导员见到彭老三后,拉来两张椅子,两人面对面在院子内坐下。

“我们军队里面是不准吸毒的,”教导员开门见山地告诉彭老三,必须把毒瘾戒掉,随后又是一顿教诲,“既然拿起枪了,就不要吸毒,不要做下等人,不要让人看不起……”整个过程只持续了三五分钟,期间彭老三只是点头应和,除了被问到自己的情况,他没有说更多的话。

彭老三体格健硕,从外表很难看出是一个吸毒者。对于自己的毒瘾,彭老三只说“没吸多久”。他已经结婚好几年,有两个女儿,一个两岁,一个两个月大,都随着他妻子带到中国去避难去了。

相比彭老三不愿多提自己吸毒一事,营部的文书董贵中则大方坦诚,他曾经就是一个海洛因上瘾者。

24岁的董贵中家乡在果敢江西,曾在缅甸腊戍读完高中,是军队里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主要工作是登记营队新兵和撰写战斗报告,而且他待人客气礼貌,如果不是主动说出,陌生人很难将他和毒品联系到一起。

董贵中说,他是来到军队后才戒毒的,他的毒瘾不深,主要靠隔离戒断,当时被关在一户农家院子里,毒瘾发作全身燥热难受时,就往身上冲冷水。也有一起戒毒的人实在忍受不了,只好找部队里的医生,拿点药物减轻戒断症状。

不过,对于彭老三在军队彻底戒掉毒瘾一事,教导员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按他估计,营里大约有60%的人曾经吸过毒,他不敢保证每个人都彻底戒掉,“可能还是有人偷偷在吸,但现在战事紧张,我们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再次卷入战争的老兵

自从果敢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军开战以来,陆陆续续有果敢人加入同盟军。与大部分前来参军的年轻人不同,张国伟和四个老战友到军营报到时,最大的已经62岁,最小的也有51岁。他们十七八岁时相继加入缅共军队,曾一同打过仗,身上都背着年轻时受过的伤。

59岁的张国伟身上有两处伤口,痛楚不时还会发作。“25岁那年,后背被炮弹炸伤,弹片至今还没取出来,”说完,他又撩起胸前的衣服,指着右侧胸口的一处伤疤说,“恢复过来后,26岁那年,又被一颗子弹打中右边的胸口,在床上躺了四个多月,捡回一条命。”

对于这些年过半百的老人,战争并不陌生,只是在这样的年纪还要走上战场,未必在他们的意料之内。

上世纪80年代末,果敢与缅甸政府签署和平协议,当年30多岁的张国伟,和许多战友一样解甲归田。今年军事冲突爆发之前,他和大多数果敢农民一样,已经种了好多年的甘蔗、玉米。而如今,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已逃到中国的难民营,以往平静的生活短期内也不会恢复。

年近花甲的张国伟或许已准备孤注一掷,但一些果敢的年轻士兵不免对未来心有彷徨。一位在后方工作的同盟军士兵说,他很希望打赢这场仗,或者以其它满意的方式结束,但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失败后的命运,“如果输了,以后果敢我也很难再呆下去。”他想去一个长久安定的地方,因为不希望张国伟这些老兵的故事,未来还在他们身上重演。

[责任编辑:薛满意]

人参与 评论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